Page 6 - \2023年5-6月
P. 6

李长银 / 翦伯赞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料学的初步建立

          不仅完善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还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史料学的发展。
              关于翦伯赞的史料学建设,过往学界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不过,这些研究成果至少存在两
          个问题。 第一,在研究思路与内容上,主要侧重于对翦伯赞史料学建设的归纳与总结 ,而未能进
                                                                                      ①
          一步充分追索翦伯赞为什么重视史料学,汲取了哪些学术资源,在哪些方面超越了此前的史料学认
          识。 第二,在研究认识与评价上,存在偏差与误解。 有学者认为,翦伯赞“在野期的史学活动,以史
          料学的探索最富学术意义”,但其认识大体未逸出梁启超等人的范畴。                               ②  也有学者认为,翦伯赞在
         20 世纪 40 年代初步建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料学,但其认识“确未超出梁启超等人之外”。                                       ③  这
          些说法有一定启发性,但如果翦伯赞的史料学认识没有超出梁启超等人,就难以认定其“史料学的
          探索最富学术意义”或初步建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料学。 此外,有学者提出翦伯赞的《史料与史
          学》“无非重述《中国历史研究法》里的史料观念” ,此说也值得商榷。 本文拟从学术史的角度,以
                                                      ④
          翦伯赞的《略论中国文献学上的史料》《略论搜集史料的方法》等文章为核心文本,对翦伯赞的史料
          学建设进行专题研究,探讨其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和中国近现代史料学上的价值。

                                      一、 建设史料学的缘由及历程


              从现代史学的发展脉络来看,翦伯赞的史料学建设直接导源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社会史
          论战。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知识界因关注中国革命的性质与方向等重大现实问题,展开了一场声势

          浩大的社会史论战。        ⑤  然而,论战尚在进行之际,就逐渐暴露了诸多问题。 其中之一即是,除了郭
          沫若、吕振羽等少数学者之外,相当一部分参与论战的学者重理论,轻材料,从而导致诸多现实问题
          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翦伯赞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并在《关于历史发展中之“奴隶所有者社
          会”问题》《“商业资本主义社会问题”之清算》《关于“封建主义破灭论”之批判》等文章中一再强调

          要重视“具体的历史的事实”。            ⑥  他甚至在《殷代奴隶社会研究之批判》中批评了郭沫若、吕振羽等
          人的史料运用问题,认为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不过是罗振玉、王国维的材料的分类”,而
          吕振羽在《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中“对于材料之解释,自然也难免有牵强的地方”。                                    ⑦
              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之后,社会史论战被迫宣告结束。 受时局的影响,翦伯赞改变了写“一本
          关于中国社会史方面范围较大的著作”的计划,而撰写了《历史哲学教程》。                                 ⑧  不过,该书还是以社
          会史论战为背景,正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并对机械唯物论者乃至自己阵营中的同志
          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翦伯赞在书中不仅再次强调“具体的历史事实”的重要性,还批评李季、陶希
          圣、王礼锡、胡秋原、严灵峰、郭沫若、吕振羽等人的史料运用问题。                             ⑨  “具体的历史事实” 不仅是



             ①  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有彭卫、杨艳秋《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第 3 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258—263 页;
          胡逢祥、王东《中国近现代史学思潮与流派(1840—1949)》下册,第 1126—1134 页。
             ②  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岳麓书社 2003 年版,第 423—424 页。
             ③  王学典《从偏重方法到史论并重———40 年代中后期中国历史科学的动向之一》,《文史哲》1991 年第 3 期,第 33 页。
             ④  黄进兴:《中国近代史学的双重危机:试论“新史学”的诞生及其所面临的困境》,《历史主义与历史理论》,陕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80 页。
             ⑤  关于社会史论战的最新研究成果,参见张越《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与社会史论战》,《近代史研究》2021 年第 5 期。
             ⑥  参见翦伯赞《关于历史发展中之“奴隶所有者社会” 问题》,张传玺整理《翦伯赞全集》 第 6 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7 年
          版,第 235 页;翦伯赞《“商业资本主义社会问题”之清算》,张传玺整理《翦伯赞全集》第 6 卷,第 391 页;翦伯赞《关于“封建主义破
          灭论”之批判》,张传玺整理《翦伯赞全集》第 6 卷,第 373 页。
             ⑦  翦伯赞:《殷代奴隶社会研究之批判》,张传玺整理:《翦伯赞全集》第 6 卷,第 325、327 页。
             ⑧  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张传玺整理:《翦伯赞全集》第 6 卷,第 7 页。
             ⑨  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张传玺整理:《翦伯赞全集》第 6 卷,第 8、64、69、84、88、99、160 页。
                                                                                               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