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 - \2023年5-6月
P. 7

2023 年第 3 期

          他阐述历史哲学的重要出发点,也是其反思社会史论战的重要标准。
              有学者认为,翦伯赞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真正感受到材料的无比重要”,肇端于总结“自身以
          往失误的深刻教训”,还与史料学派的无情嘲笑直接相关。                          ①  此说需要辨析。 1938 年,翦伯赞在
          《历史哲学教程》中说,胡适对中国古史之所以采取怀疑的态度,就是因为史料的缺乏。 胡适认
          为,“《尚书》是否可作史料,正难决定”,《易经》是一部卜筮之书,“全无哲学史料可说”。 但其实
          “《易经》的卦辞和爻辞就恰恰反映出这一变革时代之革命的意识形态”。 退一步讲,即令《易经》
          《尚书》都不可征,尚有大批的出土实物和甲骨字片。 至于顾颉刚“ 搜集了不少的古代资料并批
          判了这些资料”,但“只是编辑了一部断烂朝报的《古史辨》”。                           ②  由此可知,翦伯赞对史料的重视
          与史料学派之嘲笑并无关系。 恰恰相反,翦伯赞对他们采取了近乎蔑视的态度。
              20 世纪 40 年代之后,马克思主义史家逐渐由偏重方法转移到方法与材料并重。                               ③  翦伯赞引领
          了这一风气。 1941 年冬,翦伯赞应陶行知的邀请,到古圣寺育才学校讲授中国历史。 值得关注的
          是,翦伯赞第一讲讲授“研究历史的方法”,第二讲讲授“关于史料诸问题”。 在第二讲中,翦伯赞首
          先指出,史料有两种,“一种是没有文字纪载时代的史料,一种是有文字纪载时代的史料”,并对这
          两种史料进行了概述。 最后,翦伯赞强调:“中国历史的史料实在太丰富了,可惜还没有原封原样
          的以史料的原型摆在这里,所以需要我们用正确的科学方法来整理他,然后才能把史料变成有系统
                      ④
          的中国历史。” 翦伯赞在此稿中首次对史料进行了初步的专门性阐述。
              此后,翦伯赞致力于撰写《中国史纲》。 1943 年 5 月,翦伯赞发表《略论中国史研究》,首先对
          史料的范围进行了界定,认为除史部之外,“六经皆史,诸子皆史,乃至历代以来私人的文集,诗
          集,画集,政府的文告,官吏的奏议,地方的志书等,无一非史”;然后,指出过去的历史家只是用
          “简单的逻辑整理中国史”,乾嘉学派和实验主义者则是“对于史料之疏通辨证,训释辑补而已”。
          因此,新的历史家应该带着新的研究方法,“走进中国历史资料的宝库,去用历史资料来考验方法

          论”。 ⑤  同年 10 月,翦伯赞出版《中国史纲》 第一卷,他在《序》 中不仅概述了辨伪学的发展,认为
          “中国文献上的古史资料”因此“获得一些订正”;还条举将中国古史上限推前的考古材料,认为“这

          些新的真实资料,不但可以考验文献上的史料之真伪,而且还可以补充文献上的史料之缺失”。                                            ⑥
          因此有学者认为,翦伯赞对“新的真实资料”的强调,“读来竟像是为考古学做广告”。                                    ⑦
              至 1945 年,翦伯赞还深入实证主义史学阵营的内部,畅谈史料学。 是年 5 月 18 日,翦伯赞

          应复旦大学文学院周谷城的邀请,作了一次题为《史料与历史科学》的学术演讲。 值得注意的是,
          这次讲演由顾颉刚主持。           ⑧  翦伯赞在这位实证主义史学领军人物面前畅谈史料学,这无疑显示了
          其建设史料学的自信。 演讲结束之后,即有书店请翦伯赞以演讲稿为基础,“ 写一本关于史料学
          方面的小册子”。 翦伯赞欣然应允,预计整理出三篇,分别是《中国文献学上的史料》 《 中国考古
          学上的史料》和《与收集整理史料有关的各种学问》。 至 8 月 2 日,翦伯赞即整理出第一篇《略论
          中国文献学上的史料》,对史料的范围、史料的分类以及不同史料的相对价值等进行了全面、系统


             ①  王学典:《从偏重方法到史论并重———40 年代中后期中国历史科学的动向之一》,《文史哲》1991 年第 3 期,第 32 页。
             ②  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张传玺整理:《翦伯赞全集》第 6 卷,第 134、168、169、170、176 页。
             ③  参见王学典《从偏重方法到史论并重———40 年代中后期中国历史科学的动向之一》,《文史哲》1991 年第 3 期。
             ④  翦伯赞讲演,郭嗣俭、王传义记录:《中国历史讲座第二讲:关于史科〔 料〕 诸问题》,《 儿童月刊》 新 2 号,1942 年 1 月,第
         6—10 页。
             ⑤  翦伯赞:《略论中国史研究》,张传玺整理:《翦伯赞全集》第 3 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7—8 页。
             ⑥  翦伯赞:《〈中国史纲〉第一卷序》,张传玺整理:《翦伯赞全集》第 1 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8—22 页。
             ⑦  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第 425 页。
             ⑧  参见顾颉刚《顾颉刚日记》第 5 卷,1945 年 5 月 18 日,中华书局 2011 年版,第 468 页。
           6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