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 - \2023年5-6月
P. 8
李长银 / 翦伯赞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料学的初步建立
的论述。 ① 但由于时局的变动,翦伯赞不得不暂停整理工作。 最后,翦伯赞与书店方面达成协议,
收录整理好的第一篇,外加《论司马迁的历史学》和《论刘知幾的历史学》两文。 1946 年 4 月,该书
以《史料与史学》为题,由上海国际文化服务社出版。
此后,翦伯赞并没有放弃整理工作。 翦伯赞迟迟未能整理改写第二篇,不过《中国史纲》第一
卷《序》已条举推前中国古史上限的考古材料;1946 年 3 月,翦伯赞又发表《〈中国史纲〉第二卷序
言》。 可以说,这两篇《序》是翦伯赞对第二篇《中国考古学上的史料》 的全面而深入的归纳与总
结。 1946 年 10 月,翦伯赞在《史料的搜集与辨伪》的基础上发表《略论搜集史料的方法》,依次论
述了“史料与方法”“史料探源与目录学” “史料择别与辨伪学” “史料辨证与考据学” “ 史料的搜
集整理与统计学、逻辑学及唯物辩证法”等问题,着重强调了唯物辩证法的指导地位。 ② 此文正是
他要整理的第三篇《与收集整理史料有关的各种学问》。 可以认为,《略论中国文献学上的史料》
《略论搜集史料的方法》以及《中国史纲》第一、二卷的两篇《序》基本构成了翦伯赞原计划中的《史
料与史学》。 而这些文章的发表,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料学的初步形成。
二、 承接刘知幾的传统史学认识
追本溯源,翦伯赞的史料学远承刘知幾的传统史学认识。 学界对此已有一定认识,许冠三提
出,翦伯赞的史料学探索并未忽略刘知幾等所代表的“大传统”,“他重视史部以外群书之论或许竟
是直承《史通》而来”。 ③ 王学典则认为,从史学批评与史学方法论的层面来看,翦伯赞是想做 20 世
纪特别是“史观派”的刘知幾。 ④ 不过既有研究多关注《论刘知幾的史学》一文,未能提供检验这一
观点的具体证据。
翦伯赞与刘知幾的学术关联集中体现在《 略论中国文献学上的史料》 一文,可概括为以下
两点。
首先是对正史的批评。 刘知幾一生“三为史臣,再入东观” ,对于史馆制度与正史的编纂有着
⑤
深刻的认识。 其在《史通》外篇专设《史官建置》,对史官的沿革进行了论述:
盖史之建官,其来尚矣。 ……降及战国,史氏无废。 盖赵鞅,晋之一大夫尔,有直臣书过,
操简笔于门下。 田文,齐之一公子尔,每坐对宾客,侍史记于屏风。 至若秦、赵二主渑池交会,
各命其御史书某年某月鼓瑟、鼓缶。 ……昭二年,晋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 与
《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 ……至秦有天下,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章》。 ……汉兴之
世,武帝又置太史公,位在丞相上,以司马谈为之。 ……及谈卒,子迁嗣。 ⑥
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刘知幾还在外篇的《忤时》篇批判了史馆制度,认为存在五个弊端。 其中
一条是“著述无主”。 “古之国史,皆出自一家,如鲁、汉之丘明、子长,晋、齐之董狐、南史,咸能立言
不朽,藏诸名山”,“唯后汉东观,大集群儒,著述无主,条章靡立”。 另有一条是畏“人之情”。 在他
① 翦伯赞:《史料与史学》,上海国际文化服务社 1946 年版,第 1—36 页。
② 翦伯赞:《略论搜集史料的方法》,《中华论坛》第 2 卷第 3 期,1946 年 10 月,第 15—23 页。
③ 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第 423 页。
④ 王学典:《翦伯赞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8 页。
⑤ 刘知幾著,浦起龙通释:《史通通释》第 10 卷,“自叙”,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69 页。
⑥ 刘知幾著,浦起龙通释:《史通通释》第 11 卷,“史官建置”,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81—284 页。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