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2023年5-6月
P. 11
2023 年第 3 期
史料”。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翦伯赞还直接引用了前引刘知幾“学者博闻,盖在择之而已” 的一段
话,以此作为“正史以外的诸史”的结束语。 ①
除了《略论中国文献学上的史料》之外,翦伯赞与刘知幾的关联还体现在《略论搜集史料的方
法》一文中。 翦伯赞指出,对于历史研究而言,方法与史料同样重要。 没有正确的方法,不但不能
进行历史之科学的研究,还不能从事于史料之搜集与整理。 总之,史料与方法“相需相成”。 ② 为了
证明这一点,翦伯赞首先转引了刘知幾的看法,即“夫有学而无才,亦犹有良田百顷,黄金满籯,而
使愚者营生,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 如有才而无学,亦犹思兼匠石,巧若公输,而家无楩楠斧斤,终
不果成其宫室者矣”。 ③ 而且,专门注释刘知幾言及的“学”即是“史料”,而“才”则是“方法”。 ④ 由
此而言,翦伯赞认为史料与方法相辅相成,在一定程度上可追溯到刘知幾的上述看法。
通过上述考察,无论《略论中国文献学上的史料》还是《略论搜集史料的方法》,翦伯赞都在一
定程度上承继了刘知幾的传统史学认识。 尤其是关于“正史”与“正史以外的诸史”的认识,二者基
本一致。 翦伯赞不仅直接引用了刘知幾的《史通》,甚至还照搬了刘知幾的若干说法。 因此可以
说,刘知幾的传统史学认识是翦伯赞建设史料学的重要学术资源。
三、 择取梁启超的实证主义史学观点
就学术渊源的角度而言,翦伯赞之所以能够初步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料学,还在于其有效地
择取了梁启超的实证主义史学观点。 学界对此已有一定认识。 许冠三率先指出,翦伯赞对史料学
的探索,显示其重视梁启超等推动的新潮流。 ⑤ 王学典则认定,翦伯赞的史料学研究“继承、汲取了
梁的很多东西”。 ⑥ 这些观点颇有启发性,但未能提供充分的证据,尚需讨论。
翦伯赞与梁启超的史料学关联,首先体现在《略论中国文献学上的史料》一文中。 翦伯赞在该
文“导言”中对史料的范围进行了界定,提出“中国文献上的史料,真是浩如烟海”,“用历史学的眼
光看,不仅史部诸书,才是史料,一切史部以外的文献,都含有史料”。 章学诚说“六经皆史”,“此说
甚是”,但“仍不足以概括史料的范围”。 其实,不仅“六经皆史”,“诸子亦史”,“诸诗集,文集,词
选,曲录,传奇,小说亦史”,“乃至政府档案,私人信扎〔札〕,碑铭,墓志,道书,佛典,契约账簿,杂志
报纸,传单广告,以及一切文字的纪录,无一不是史料”。 而这些丰富的史料,“正如一座无尽藏的
矿山,其中蕴藏着不可以数计的宝物”。 在过去,曾有不少的人开采过这座“史料的矿山”,“但都是
用的手工业方法,器械不利,发掘不深,因而并没有触到史料之主要的矿脉”。 ⑦ 总之,“一切文字的
纪录”皆是史料,而有待于深入发掘。
这一认识直接源于梁启超。 1923 年,梁启超在《治国学的两条大路》中指出,研究国学有两条
大路,第一条路是“文献的学问”,即近人所讲的“整理国故”这部分事业,其中“最浩博、最繁难而且
最有趣的,便是历史”,而“拿历史家眼光看来,一字一句,都藏有极可宝贵的史料”,“又不独史部书
而已”。 章实斋说:“六经皆史”,这一观点本不通顺,但从历史家的立脚点看,说“六经皆史料”便通
① 翦伯赞:《史料与史学》,第 18、21 页。
② 翦伯赞:《略论搜集史料的方法》,《中华论坛》第 2 卷第 3 期,1946 年 10 月,第 15 页。
③ 刘昫等纂修:《旧唐书》卷 102,“刘子玄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1975 年版,第 3173 页。
④ 翦伯赞:《略论搜集史料的方法》,《中华论坛》第 2 卷第 3 期,1946 年 10 月,第 15 页。
⑤ 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第 423 页。
⑥ 王学典:《翦伯赞学术思想评传》,第 5 页。
⑦ 翦伯赞:《史料与史学》,第 1—3 页。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