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2023年5-6月
P. 16

李长银 / 翦伯赞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料学的初步建立

          类的创造都是史料;因为人类之任何创造,却表征着人类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之生产力的高度,从
          而表现出由这种生产力所创造出来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的内容。”                                ①  由此而言,翦伯赞是以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提出了一切文字记录皆史料。 正如有学者所言,翦伯赞的这一开拓,不仅是
          其“个人的才情使然”,还是“社会史发展的结果”。                    ②
              第二,在史料价值上,对不同种类的史料价值进行了明确的估定。 翦伯赞认为,“就史料的价
          值而论,正史不如正史以外之诸史,正史以外之诸史,又不如史部以外之群书”。                                  ③  诚如有学者指出
          的,翦伯赞对正史的评价之低,“是前所未有”。                   ④  与此相对应的是他对“正史以外之诸史”的评价。
          翦伯赞在正文部分对“正史以外之诸史”与正史进行了系统比较,论证了“正史不如正史以外之诸
          史”。 ⑤  前已指出刘知幾即重视杂史,梁启超更认为杂史“价值实与正史无异,而时复过之”。 但问
          题在于,刘知幾一方面认为杂史不乏“最为实录”“为益实多”,另一方面却认为其弊繁多 ,而梁启
                                                                                         ⑥
          超只是说“时复过之”。 与二人相比较,翦伯赞则只是略提及杂史的体裁、行文问题,而详述其正面
          价值。 可以说,正是“由于对上层社会和群体所拥有的话语权的批判意识,导致了翦伯赞对正史的
          深切怀疑和对正史以外著述的肯定”。                ⑦
              第三,在“正史”的具体分析上,揭示了其背后的阶级属性。 翦伯赞认为正史不可靠的原因有
          四,一是循环论的观点,二是正统主义的立场,三是大汉族主义的传统,四是主观主义的思想。 这些
          认识受到了刘知幾、梁启超的启发,但翦伯赞的认识并没有囿于二人的看法,他在《怎样研究中国
          历史》一文中做出了进一步阐述,认为“怎样研究中国历史”,“扼要地说来,就是立场、观点和思想
          方法的问题”。 首先是立场问题。 翦伯赞指出:“中国过去的史学家,最大多数是站在地主阶级的
          立场”,“贯彻着中国历史学中的正统主义的观点”。 我们“应该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建立以劳
          动人民为中心的新的历史观点”。 此外,封建时代的中国史学家还“用大汉族主义辩护他们的种族
          支配”,我们“要重新写著包括中国境内各族人民的历史在内的真正的中国历史”。 其次是观点问
          题。 翦伯赞指出:“在阶级社会中,由于史学家的阶级属性不同,在历史学上也就出现了各种不同
          的历史观。”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史学家几乎都是唯心主义者,他们写著历史的动机和目的就是为
          了发挥主观的观念”,“有时为了发挥拥护等级服从的思想,甚至歪曲或涂改历史事实”。 而我们
          “应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中国历史”。 此外,“在过去的中国历史学中,也贯彻着一种循环论的
          观点”,而我们“应该从千头万绪的复杂史实中,去揭示那条通过曲折歪斜的过程但始终是向前发
          展的道路”。    ⑧
              第四,在“正史”之外的群书的具体考察上,重点强调这些群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翦伯赞认为“正史以外之诸史”“史部以外之群书”等皆是史料,基本源于梁启超的认识。 但较之梁
          启超的观点,翦伯赞重点强调了它们的社会属性。 关于“正史以外之诸史”,翦伯赞指出“中国史部
          杂著之丰富,其中自记事、记言、记人,以至记山川物产,风俗习惯,宫阙陵庙,街廛郭邑,神仙鬼怪,
          无所不有”。 关于“史部以外的群书”,翦伯赞则指出“古文经中,还是含有真实的史料”。 例如《左


             ①  翦伯赞讲演,郭嗣俭、王传义记录:《中国历史讲座第二讲:关于史科〔 料〕 诸问题》,《 儿童月刊》 新 2 号,1942 年 1 月,第
         10 页。
             ②  彭卫、杨艳秋:《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第 3 卷,第 260 页。
             ③  翦伯赞:《史料与史学》,第 4 页。
             ④  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第 424 页。
             ⑤  翦伯赞:《史料与史学》,第 18—20 页。
             ⑥  刘知幾著,浦起龙通释:《史通通释》第 10 卷,“杂述”,第 255—257 页。
             ⑦  彭卫、杨艳秋:《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第 3 卷,第 261 页。
             ⑧  翦伯赞:《怎样研究中国历史》,张传玺整理:《翦伯赞全集》第 4 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481—488 页。
                                                                                              1 5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