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2 - 《抗日战争研究》2020第三期
P. 52

高翔 / 全面抗战前兵工署对陆军兵工业的整理









         全面抗战前兵工署对陆军兵工业的整理






                                                       高       翔






                    内容提要  “一·二八”事变后,为满足抗日国防建设的需要,兵工署制订《 建设新兵
               工厂计划》,着手整理全国陆军兵工业。 1933 年俞大维任署长后,兵工署在整理经费不足
               的情况下,推行兵工会计制度、生产标准化和设备翻新,同时尝试在美、德两国的协助下建
               设新式兵工厂。 全国陆军整理工作期间,兵工署结合直辖各厂的生产水平和抗日备战的
               实际需要,重点生产整编部队急需的步兵武器和各类弹药,并通过建设株洲兵工厂和接收
               地方兵工厂提升兵工业的整体实力。 整理工作虽初具成效,为日后持久抗战奠定兵工生
               产基础,但因全面抗战爆发而中断,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陆军兵工业的落后状况。
                    关键词  抗日备战  兵工署  俞大维  全国陆军整理


          工业革命以来,军事生产迅速走上工业化的道路,一国军事实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兵工
    业实力。 近代中国兵工业兴起于洋务运动,由于工业基础薄弱、科技落后和缺乏中央统一规划等原
    因,大大小小数十座兵工厂分散于全国各地,各行其政,发展严重滞后,整体实力远逊于同期的欧美列
    强及日本,这是近代中国军力长期孱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设立兵工署主管全国
    陆军兵工业。 “一·二八”事变后,鉴于国防形势日趋严峻,兵工署对陆军兵工业进行整理,意图改变
    落后状况,是国民政府抗日备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人对这一问题虽有研究,但或为粗线条概述,或
    聚焦于德国军事援助、留学兵工专家和兵工署组织人事等专题。                                           ①  本文旨在利用近期大陆和台湾地
    区开放的档案和已公开出版的各类史料汇编,细致梳理全面抗战前兵工署整理陆军兵工业的全过

    程,重点论述整理计划的制订、整理工作的初步实施和备战调整,展现其主要成绩和不足。

                                       一、 陆军兵工业整理计划的制订


          国民革命军(以下简称“国军”)成立之初,兵工基础薄弱,仅广东兵器制造厂生产军械,先后直



        ①   代表性论著有:陆大钺《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调整兵工事业述论》(《抗日战争研究》1993 年第 2 期)、麦劲生:《 留德科
    技精英、兵工署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军事现代化》 (《 上海大学学报》 2006 年第 2 期)、吴斯伟:《 俞大维与国民政府的兵工建设
    (1933—1945)》(硕士学位论文,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2009 年)、王安中:《 国民政府军事工业研究》 ( 博士学位论文,上海
    大学文学院,2009 年)、罗永明:《德国对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兵工事业的影响(1928—1938)》 ( 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
    技史与科技考古系,2010 年)、赵可:《留学生群体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兵器工业》 (《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 年第 5 期)、王国强:
    《中国兵工制造业发展史》(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1987 年版)、曾祥颖:《 中国近代兵工史》 ( 重庆出版社 2008 年版)、叶国维:
    《抗战前国民政府兵工署的组织与人事(1928—1937)》(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2016 年版)。
                                                                                                                 5 1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