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4 - 《近代史研究》2020第三期
P. 54

-专题论文-






                      庚子之后制钱铸造体系的规复与解体














                         内容提要 制钱铸造在庚子之变中遭受重创,此后经历了一个艰难规复、地方实践、观
                         念转型、民间转向与最终解体的复杂过程。面对庚子后的钱荒危机,清政府通过批准
                         开铸铜元、重建中央铸钱局、改铸新制钱、推广粤式制钱等钱法改革,于光绪三十三年
                         初步规复传统的制钱铸造体系。但随着各省对铜元余利的倚重与货币本位制改革的推
                         进,朝野人士对主、辅币关系形成新的认识,铜元超越制钱被纳入主辅币方案,一文铜
                         元亦在光绪三十四年逆转一文制钱成为推行全国的一文新钱。由此,钱法改革从属于
                         本位制改革,政府币制改革观念亦由银钱并行、分层开展转型为统筹划一、建立银本
                         位,故制钱被排除在新币制之外,长期亏赔的宝泉局最后亦被撤销*同时,民间私钱历
                         经泛滥与衰落之后,在宣统朝转入消亡期。至宣统三年,虽然官私制钱仍在广泛流通,
                         但相关铸造活动已全面停止,这标志着自秦代以后运行两千余年的传统铸钱体系最终
                         解体*
                         关键词 小额通货 制钱铜元 币制改革 宝泉局
                         作者简介 韩祥,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教授




                     清代的货币流通以“银钱并行”为主要特征,银两与制钱均是可以无限制使用的法定货币。在
                 流通范围上,以制钱为代表的小额通货比银两更为广泛①,是通行底层社会的主体货币。经过顺
                 治、康熙、雍正三朝的持续发展,清代中央与地方的制钱铸造规模在乾隆朝达到顶峰,之后则经历了
                 一段漫长的衰落期。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之变中,中央铸局遭受重创,陷入完全停铸的境
                 地,大部分地方铸局也早已停铸。
                     目前学界对清代制钱的研究主要分两类:一是货币通史中涉及制钱的研究,重点论述其制度演







                     * EF为国家社会科学基全青年项目"近代华北小额通货与城乡货币体系变迁研究(1851—1937 )”( 19CZS042)的阶段研
                 究成果。感Vhi审稿专家的宝贵意见!
                    ①  小额通货指小额交易中使用的小面额货币,一般由贱金属铸币或小面额纸币充当,前者可称为小额硬通货。清代小额硬
                 通货主要为官方制钱、民间私钱与清末铜元。
                                                                                                      53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