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3 - 《近代史研究》2020第三期
P. 63
&忧支释寃 2020年第3期
元成为与各省当十铜元相辅流通的基础货币①,甚至出现商家囤积居奇的现象。②
虽然民间曾出现抨击一文铜元驱逐制钱、病民累民的舆论③,但从政策形势来看,一文铜元已
从制钱与铜元的激烈竞争中胜出。需要指出的是,一文铜元的兴起亦有深刻的技术背景:自1880
年代“规复制钱”运动中出现机制制钱开始,机器铸币技术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逐步成为造币工业
的主流,范围涵盖一文制钱、大小银元与各类铜元,但由于机制制钱在机器冲孔时损耗较大,进一步
增高了铸本,故各省在庚子前基本停铸。④这也就解释了各省为何对有孔的粤式制钱踌躇不前,却
迅速跟进无孔的一文铜元%
综上可知,1908年一文铜元逆转一文制钱成为推行全国的一文新钱,标志着地方政府在庚子
之后尝试规复制钱铸造的实践归于失败,这也意味着钱法改革中制钱的中心地位已被铜元取代%
三、政府币制改革观念转型与官方制钱铸造体系最终解体
1908年,清政府推翻酝酿已久的改铸制钱计划,最终将一文新钱纳入铜元序列,使之成为当十
铜元的辅助单位%这一事关制钱体系存废的重要变动,不仅与铸造成本及铸币技术相关,而且与时
人对主辅币关系的认知以及政府币制改革观念的转型密切相联。学界对清代货币本位问题尚无定
论,但基本认同其为“银钱并行”的货币流通格局。⑤日本学者黑田明伸将之概括为由“地域通货”
(制钱)与“地域间决算通货”(白银)组成的双重货币结构,不同面额的货币对应着不同层次的流
通市场。⑥与之相应,清末的币制改革亦分为两个层次,即由缓解钱荒危机的钱法改革,到建立以
贵金属铸币为标准的本位制改革,二者既在现实压力下分层、并行开展,又在朝野争论中博弈、
转型%
庚子之后,制钱在民间社会仍扮演着主要货币的角色,参与本位制改革的朝野人士对此亦有清
醒认识,只是在设定主辅币关系时很少涉及制钱问题。一般认为,1904年美国货币专家精琪受邀
访华,开启了清末货币本位制改革的序幕。⑦尽管精琪认识到“中国全国通用之货,实系铜币”,但
其提出的虚金本位(或金汇兑本位)方案对辅币的设定却仅有“小银币及红白铜币”,未提及制钱,
更无处理制钱的办法。⑧同年二月,江南商务局总办刘世坯亍撰写《银价驳议》,认为精琪方案不适用
“银铜并用”的中国,但刘世坯亍仿日本的金、银、铜三等币制方案亦未涉及制钱。⑨六月,上海商界人
士反对精琪方案,认为其忽略了中国“商民交易向以铜钱为主”的习惯。⑩八月,张之洞上奏反对精
琪方案,依据之一便是制钱流通的广泛性明显高于白银,故更不宜推行金本位。⑪他进而提出统一
① 《度支部奏准各省开铸铜元》,《申报》,1908年8月29日,第1张第5版。
② 《当一铜元之居奇》,《大公报》,1908年11月1日,第10版。
③ 吴兴it:《论铜元与无孔一丈之敝》,《北洋法政学报》1908 •第77期,第1—7页。
④ 戴建兵:《中国近代币制的转折点——机制制钱研究》,《中国钱币》1993 •第3期,第27页。
⑤ 对于清代货币本位,学界主要有银本位、银铜复本位、无E位或多本位等多种观点,参见戴建兵《中国近代的“银核心型
货币体系(1890—1935)》,《中国社会科学)2012 •第9期,第191页。
⑥ 黒田)):『清代*+二貨制5構遥6 75崩壊』,『社会0済史学』第57巻第2號,第93—94 4 $
⑦ 参见崔志海《精琪访华与清末币制改革),《历史研究)2017 •第6期$
⑧ 精琪:《中国新圜法条议诠解》、《中国新圜法条议》(光绪二十九年),《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1辑,第1142*1129页。
⑨ 《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1辑,第1160*1171*1177页。
⑩ 《上海V袁详据上海:务总会禀覆改订币制F》,《南洋官报》第88册,光绪三十年六月二十七日,第5页。
⑪ 《虚定全价改用全币不•情势折》(光绪三十•(月十六日),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4册,武汉出版社2008年版,
第203页。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