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 - 《近代史研究》2020第四期
P. 3
李孝迁/ “结构种魂”:曾c化《中国历史》研究
特点也有所讨论。①此后研究者多依据俞旦初成果转相引用,使曾书的知名度大为提升。然而,曾
书存世稀少,一般研究者多无缘得见其面目,故对此书整体面貌的认识依旧不清晰、不准确。笔者
认为有必要在俞旦初的基础上对曾书作专题研究,但这并非表示它的学术价值比夏、刘二书高,而
在于它比后者更能说明辛亥前十年国史改造的基本取径,在同类文本中更具示范意义。因此,本文
利用明治时期出版的各种支那史、东洋史教科书,以及近代中国出版的各种国史教科书,结合图像
史料(包括徽章)等,尝试全面论述曾书的史源、宗旨和影响,给它作出准确的定位&
一、史源
20世纪初年,国史教科书不论体例还是内容,多取鉴于日本支那史、东洋史教科书。曾氏《中
国历史》是当时编译东籍潮流中的一种,正文署名“横阳翼天氏编译”,但它与一般国史教科书有所
不同,“博选东西洋名家所著支那历史、东洋历史,及有关于一部分之希腊、罗马、俄罗斯诸历史,或
一时代之实录、纪行等,中国《四库》所储之正史、编年、纪事本末、政书、杂史、传记、地志、学史、史
论、外史、考据、注释种种历史,及现今著名之杂志等,凡足供参考者,胥熔一炉而冶之,以增五光十
色之特彩”②,然后“熔铸他人之材料而发挥自己之理想,以激动爱国精神、孕育种族主义为坚确不
拔之宗旨”。③曾书原计划出版上、中、下三卷,目前所见仅上卷,迄于战国秦统一中国,发行所是东
京东新译社,1903年1月1日印刷,1903年3月24日发行。中卷从秦一统写至五代之分裂,计划
于1903年6月出版④,据说已刊⑤,但迄今为止,尚未发现中卷正式出版。
曾M化如何制作《中国历史》?首先,体例仿日本支那史和东洋史教科书。晚清出版的很多国
史教科书篇首往往以论地理、人种始,这并非中国所固有,而是日人教科书的惯常做法&曾氏在
“体裁之界说”说明叙事分为两线,“ 一叙社会大势之成行,一记社会开化之事迹”,即先写政治史后
写文明史(文化史),而文明史又分为:政治(官制、法制、学制、选举、兵制、币制、税制)、学术(语言、
文字、数学、天文学、历法、地理、哲学、卜筮、礼仪、音乐、医药、典籍)、宗教、美术(印刷、绘画、建筑、
器物、军械)、风俗(食物、衣服、住居、婚姻、丧葬、祭祀)、实业(农业、工业、商业),每一细目都有详
略不等的叙述。这是明治时期诸多日本支那史、东洋史特有的架构&曾书“仿泰东泰西文明史及
开化史例,分通部为若干编,编区以章,章画以项,项附以节,编界一大世变,章界一小时变,而项多
系一事,节概限一意,提纲挈领,脉络厘然”⑥,正是机械模仿日人教科书的做法&曾书在太古纪和
上古纪末章安排“国势要览”,以科学发明表、大事一览表、帝王承统表形式呈现,尤其前二表,乃仿
山本赖辅《新体支那史》(精英堂1893年版)。此外,曾书以“国史氏曰”形式发表评论,就是他所说
的“叙述体例,一面为纪事本末的,一面为批评推断的,单刀赤手,出入古今”。⑦这种做法参照北村
三郎《支那帝国史》(东京博文馆1890年版)。北村即以“野史氏曰”,以落实他在“凡例”中提出
① 俞旦初:《二十6俎初年中国的新史学8潮初考(续)》,《X学史研究》1982年第4 <,第71(74—76页。
② VW化编译:《TSWX内?i点》,《中国历史》(上),第1页。
③ VW化编译:《中国历史》(上),[后附页,《东新译社开办之CD及其特质》。
④ 俞旦初认为曾氏《中国历史》中卷出版于1904年,有参见俞旦初《二十6纟已初年中国的新史学8潮初考(续)》,《X
学史研究》1982年第4 <,第76页。
⑤ L河次郎、国府种德著,黑风氏译补:《TSFV发达X》,“)中国历史》中卷已刊广告”,东京,东新译社1903年版,[后
附页。
⑥ VW化编译:《TSWX内?i点》,《中国历史》(上),第5页。
⑦ VW化编译:《TSWX内?i点》,《中国历史》(上),第5页。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