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 - 《近代史研究》2020第四期
P. 4

玄国史廊寃           2020年第4期


               的:一面采用纪事本末体裁,一面采用批评的体裁,不为前贤旧说所拘泥,“单刀赤手,论断古今”。①
               所谓“野史氏曰”或“国史氏曰”此种编史体例,在中国传统史学很常见,如“太史公曰”“臣光曰”,
               对中国读书人来说并不陌生,日人显然是模仿中国旧史。但是,曾氏的做法不是承袭中国传统,他

               直接模仿的对象是日人教科书,不仅体例,有些“国史氏曰”内容也编译自“野史氏曰”。
                   其次,就内容来说,“博选”众多日本支那史、东洋史著作,加以重新编排,以“发挥自己之理
               想”。曾书虽谓取材“支那历史二十余种”②,但并无明示,若要一一坐实确定,难度极大&经笔者
               考证,曾氏至少取材以下诸种日人书籍。下文将以文本比对的方式,每种日人书籍举证一二例,以
               直观说明两者关系&

                   (一) 田口卯吉《支那开化小史》(经济杂志社1887年版)&田口严厉批判中国专制政治,对曾
               氏有莫大的影响。曾氏在《中国历史》留下了《支那开化小史》的痕迹,如谓:“初禹之未即位也,尝
               助舜翼赞其一统之业,其足迹遍于天下。及为天子……渐举中央集权之实,屡巡行四方,以镇压诸
               侯。及于末年,天子势力始强盛。其结果也,禹照尧舜之例,不传位于其子而让于益,而诸侯不服,
               朝觐讴歌者,不之益而之禹之子启,曰吾君之子也&自是以后,天子之位,永传于其子,成世袭政治
               之基。”③此文摘译自《支那开化小史》第18-20页。
                   (二) 那珂通世《支那通史》(中央堂,第1册初版于1888年)&在政治史方面,曾氏对那珂之书
               取材颇多。曾氏说:“中国者,惯于革命之国也&创世以来数千年,屡经朝家之兴亡,国号随变,无
               一定之称,其民间口号最古者曰中国。黄帝一统以来,已有此名&盖太古国民,以为位世界之中央,
               故取世界主义之名词,表其目的。”④此脱胎于《支那通史》第1页“其地屡经朝家之兴亡,国号随
               变,无一定之称,国人自称曰中国,盖以为居天下之中也”&曾氏谓:“中国诸侯,古称万国,其初不
               过族长部酋也,历世相兼并,渐生大国&”⑤此句直接取自《支那通史》第15页,只是将“支那”改为
               “中国”&曾书“阴阳五行之僻说”一节,除了首句“中国学术发达之所以迟缓者,阴阳五行之僻论,
               亦为最大之原因”,其余文字包括“五行配当图”⑥,摘编自那珂《支那通史》第四章“阴阳五行之说”
               第42-44页&
                   (三) 北村三郎《支那帝国史》(东京博文馆1890年版)&该书总叙第四章“歷代丿興亡盛衰/
               論0”被曾书首编总叙第四章“历代兴亡盛衰通论”所编译,甚至“国史氏曰”文字也部分取自《支
               那帝国史》&兹比对一组文字:


                        国史氏曰:自晋至南北朝之间,我国黑暗之初期也。大地之上,种族与种族战,种族之中,
                   帝王与帝王战,.涌峰起,演出杀人如麻之惨剧(曾c化编译:《中国历史》(上),第26页)。
                       抑,晋-.南北朝/间、群雄割據/勢歹成1人種八人種卜相競爭1、帝王八帝王卜相競
                   爭1、禍乱相踵4、一波未夕平678二、一波隨:起.(北村三郎:《支那帝国史》第53—54
                   页)。


               曾书关于“秦穆之独立”小节之末“国史氏曰”:“秦穆公以西陲建独立大国,历史家皆称其收揽天下


                  ①  北村三郎:《支那帝國史》,“凡例”,東京博Fe 1890年版,第3T 页。
                  ②  L河次郎、国府种德:《TSFV发达史》,“《中国历史》(上卷)出[广告”,[后附页。
                  ③  VW化编译:《中国历史》(上),第74—75页。
                  ④  VW化编译:《中国国号变迁7实》,《中国历史》(上),第1页。
                  ⑤  VW化编译:《中国历史》(上),第93页。
                  ⑥  VW化编译:《中国历史》(上),第193—194页。
                6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