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 - 《近代史研究》2020第四期
P. 9

李孝迁/ “结构种魂”:曾c化《中国历史》研究

                  尊黄帝为急。黄帝者,汉族之黄帝也”。①曾氏积极参与黄帝神话的制作,利用黄帝故事,向读者传
                  递暗示:我们的始祖是值得引以为傲的,他血统高贵,出生于远古西方的巴比伦,率领族人东迁,以
                  武力征服苗人,建立一统大帝国,作为黄帝的子子孙孙,没有理由甘心屈服于外族。像曾氏那样如
                  此凸显黄帝,在当时历史教科书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应该说,曾氏对20世纪初年“黄帝热”形成
                  具有先驱作用,但却被今人遗忘②,中外学者研究点燃“黄帝热”之火的事实起源,完全遗漏曾氏的
                  关键环节,导致历史脉络的错乱。
                       回答“我们是谁”之后,还需回答“我们从哪里来”。若不明祖先发源之地,势必削弱民族认同
                  的基础,甚至有“解构种魂”的危险,所以但凡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总要编织民族发源圣地和英雄故
                  事,以之作为维系民族凝聚的纽带&曾氏似谙此道,除了建构黄帝形象之外,他还为汉族想象种源
                  之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学术界关于汉族发源地有两种观点:其一,“西北说”。当时日人
                  所编支那史、东洋史大多持此说,少数则会具体说明为帕米尔高原或昆仑山&其二,“巴比伦说” &
                  主张此说者是拉克伯里,他的《中国太古文明西元论》一书论证汉族乃衍自西亚,原居住在巴比伦
                  一带,酋长黄帝率领族人东迁,征服了土著部落,势力伸入黄河、长江,并在此建国&中国读书人尤
                  其那些排满革命者最初对此说颇为欢迎,因为黄帝东迁的故事可比之摩西出埃及记③,具有神圣
                  感、壮烈感、使命感,给予国人所需之暗示,不仅提升汉族自信力,且为推翻满清政府提供一定的
                  理据&④
                       曾氏对种源地表述颇为暧昧,他大体接受日本教科书“西北说”,谓“汉人种自西北方面,次第
                  移住于黄河沿岸,随种族之蕃殖,蔓延四方”&⑤又说:“尝读《楚辞》,观其切望作昆仑山游,如出于
                  移住人民,慕其故乡之至情&又列子亦有道西方之美者&此我国先儒,以昆仑山为本土之想象
                  也&”⑥种源地具体在西方何处?曾氏据《支那文明史》向读者介绍拉克伯里学说:“汉人之祖先,大
                  凡在西历纪元前二千五百年顷,自里海南方之叶拉孟及苏西亚那等地,移住于支那&而其文化,特
                   自西方亚细亚加尔泰亚输入,如古文字之类似,两国民之宗教的、社会的并学术的之组织,及关于信
                  仰诸点,若出一辙&”最早向国人介绍拉氏“巴比伦说”的国史教科书是曾氏《中国历史》&他虽强调
                  “此说崭新而奇,似不可尽信,然悉推民族变迁之形势,社会发达之原则,亦确有所据,姑绍介之,以
                  俟考焉”⑦,但拉氏的黄帝故事太诱人,他写《中国历史出世辞》一文,情感冲破了理智,将“似不可
                  尽信”学说加以历史化,“以睡狮喻国体”⑧:


                           现今世界有惊天悸地、賊目警魂之第一大动物,考古学者迹其远祖,距今四千五百余年。


                     ①  刘师-:《黄帝7年说》,《刘申叔遗书》下册,第1662页。
                     ②  研究近代中国黄帝‘的代表论F,如”•侨《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台湾社会研究季刊》1997
                  年第28 <)、孙隆基《清季民族主义与黄帝崇拜之发V》(《WX研]》2000年第3 <)、0川祯浩《20 67初年中国留日学生"黄
                  帝”之再~——排满、肖像、西方起源论》(《清史研究》2005年第4 <)、孙江《连续性与断裂——清末民初历史教科书里的黄帝叙
                  述》(王笛主编:《时间•空间+ [写》,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皆未论及VW化《中国历史》的黄帝叙述&
                     ③  陶成章:《中国民族权力消长史》,汤志钧编:《陶成章集》,中华[局1986年版,第258—259页&
                     ④  参见李孝迁《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1882—1949)》,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5—117页。
                     ⑤  VW化编译:《中国历史》(上),第36—37页。按局句取自桑原席藏《中等东洋X》第14—15页:"氏族肚盖悠達51時
                  代/於6、西方7 8支那內地/移住J來86、黃河◎沿岸/棲息9、次第/西方/蕃殖;9者/似<8&”
                     ⑥  VW化编译:《中国历史》(上),第38页。
                     ⑦  VW化编译:《中国历史》(上),第38—39页。
                     ⑧  关于"睡狮”之喻在近代中国的彩成,可参见费约翰著,李恭忠等译《唤琨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洽、丈化与阶级》,生活' -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单正平《近代思想F化语境中的琨狮彩象》,《南开学1*2006年第4 < ;0川祯浩《晚清"睡狮”彩
                  象探源》,《中山大学学1*2009年第5 <。这些论著皆未论及VW化《中国历史》在建构与传播"睡狮”彩象中的作用。
                                                                                                       11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