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6 - 《近代史研究》2020第五期
P. 66

清末京师阅报社考察




                                               基于空间和族群的视角





                                                        王鸿莉








                    内容提要 街头贴报、阅报社和讲报社是清末北京中下层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905年至1906年间,北京出现了创办阅报社的高潮,推动白话报和白话文走向街头、茶
                   馆和寺庙,进入底层民众的日常生活。作为一种新式公共文化载体,阅报社的选址附着在北
                   京原有的城市体系之中,折射出清代北京特有的族群空间结构。阅报社既是北京中下层社
                   会超越固有界域的联合,也体现了四民社会松动后新型社会力量的重组尝试。众多贴报人
                   和讲报人的发言,尤其反映了满汉族群对启蒙事业的广泛参与和旗民之间的通力合作。

                   关键词贴报讲报阅报社京师旗人
                   作者简介王鸿莉,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阅报社是清末下层社会启蒙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最初零散兴起于国内各地,1905-1906年
          左右在北京大量创办。民间自发兴办的阅报社因其简便易行,在推广新知、启发民智方面效果良
          好,故清政府将其纳入官方举办的新政事业中。阅报社逐渐成为政府和民间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启
          蒙载体。

               阅报社宗旨首要在于启蒙大众,因此提供的报纸和宣讲的内容倾向简易,并不侧重于精深的理论
          研讨。学界关于阅报社的研究大多着眼于阅报社阅什么报,宣讲什么“内容”以及阅报社所具有的
          “开民智”意义①,这些问题无疑十分重要,但若仅从“内容”的角度考察阅报社,则显然有所局限。




              *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北京旗人报史(1900—1949) ”(18WXC014)的中期成果之一。本文曾提交第八期
          “中国近代史论坛”,感谢与会学者和外审专家的宝贵意见。
             ①                  、阅报社、讲报社等启蒙实践,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关于清末街头贴报
          年版)具有理论开拓意义。李著提出清末下层社会启蒙运动的概念,并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对贴报、阅报社、讲报社等活动予以系统
          梳理和阐释。李斯颐《清末10年阅报讲报活动评析》(《新闻与传播研究》1990年第2期)和《清季末叶的阅报讲报活动》(《文史
          知识》2002年第7期)等文也对清末全国阅报社的总体发展进行了深入考察。闵杰整理了 40余家北京阅报社的名录,成为学界研
          究北京阅报社时利用的基础史料。参见刘志琴主编、闵杰著《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2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
         400T05页。关于清末北京阅报社的研究还可参见袁熹《清末民初北京的讲演所》,《北京档案史料》2001年第3期;李润波《北京
          白话报与阅报社》,《新闻春秋》第9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1—99页;卢欣《清末北京的阅报活动(1904—1911)》,《中
          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10年第1期。
           64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