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0 - 《近代史研究》2020第五期
P. 70

&成史屠寃             2020年第5期


          又出了一两种。这真是北京城的大快事。”①诚如彭翼仲所言,贴报等启蒙事业迅速波及、影响到了
          旗人,“在宗室旗人里头,也出了几位明白人”。不过更为确切的描述是,旗人不只是受此风气之渲
          染,亦不仅是被动的受影响者;旗人本身就是这项事业的兴起者和参与者 。以继立堂、玮臣、春治先

          等为代表的旗人和以刘瀛东为代表的汉人共同构成了清末北京贴报事业的中坚力量 。
              街头的贴报和讲报、大众的围观和议论,成为清末北京热闹的街景。这一行为持续甚久,只不
          过由于北京白话报的封禁和流行等因素,粘贴的具体报纸时有变化:“西砖儿胡同北头,住户刘荣
          廷君,每日在门口儿,粘贴本报,跟《京都日报》《图画日报》三种,并且时常贴在门前,对着大众演

          说。又京西海甸永春堂药铺,掌柜的冯君,为人很是热心,往往谈到时局,必说非白话报纸不能开通
          民智,故此买了些份报纸,在真武庙墙下粘贴,海甸一带的住户,都上那里去看。”②“另外,崇文门外
          北小市口内,有热心志士,戴芝甫、端木斋、伊凤歧、连君、明子贞五位公捐进化、爱国、京话实、京都

          日四种报,贴在墙上,任人观看o ”③
              街头贴报因其花费不高,简便易行,成为清末北京下层社会启蒙运动中的一种基本形式,并贯
          穿于运动全过程。借助于贴报,报刊溢出了报馆、官衙、学校等精英空间,走上十字街头,进入更为
          广阔的公共视野。通过对贴报人身份、贴报地点等细节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北京的沿街贴报有如

          下特点:第一,贴报遍及京师内外城,并影响奉天等邻近北方地区。但最集中的区域在北京城墙以
          内地区,即由内城和外城构成的“凸”字形格局之内。第二,北京贴报人的主力是内城旗人和外城
          宣南地区新式学堂的师生、小商人等,从区域上形成了从旗人到旗人、从民人到民人的两条启蒙路

          线。第三,在舆论的塑造和引导上,贴报人往往使用区域差异来喊话,刺激本处百姓看报贴报。由
          此,北京城贴报的发起顺序是按照区域展开的:从内城东南、外城宣南开始,进而到内城东北,再到
          内城西北等。在表层的“空间”因素背后还隐含着潜在的“族群”因素。



                                               二、京师阅报社的兴起


               阅报处的创设,非始自北京,山东、宜隶、浙江、广东、江苏、福建、江西、湖北、河南等地都陆续出

          现过零散的阅报社。1905年,北京阅报社大量出现并迅速发展,成为国内阅报社最为发达的地区。
          李斯颐观察到,“阅讲报所的地域分布特征,大体以京师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散射,越靠近中心,密
          度越高”。④李孝悌指出:“北京一地到1905年7月底前为止,有十几处;到1906年的2月就已经

          增加到二十几所;到6月时共有二十六所。”⑤闵杰利用《大公报》总结了 1905—1907年间北京45
          家阅报讲报社的创办情况。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笔者综合《京话日报》以及其他京内外报刊和档
          案记录,发现高峰时期北京一年之内创办的阅报社就有近40家。⑥现初步列举光绪三十一、三十

          二年(1906)北京阅讲报社设立情况,展现其数量与规模(见表1、表2):


             ①  《要教多数人开通》,《京话日报),1905年6月16日,第1版。
             ②  《刘冯二君热心》,《大同白话报>,1908年11月11日,“本京新闻”,第3—版。
             ③  《热心砧报》,《京都日报》第199号,1908年10月,第4版。四种报刊全称为《进化报》《爱国白话报》《京话实报》《京都
          日报》。
             ④  李斯颐:《清末10年阅报讲报活动评析》,《新闻与传播研究》1990年第2期。
             ⑤  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第50页。
             ⑥   阅报社最初由民间自发兴办,相关档案记录较为缺乏。当其发展成为公立劝学所的固定组织内容后,政府开始有意识地
          对民间阅报社进行监督管理,相关档案始有阅报社内容。本文尤其侧重考辨民间自发兴办的阅报社,笔者曾比较《京话日报》与
          《大公报》《东方杂志》等报刊的相关记录,前者关于阅报社的报道数量最多,内容最为细致。因此本文以《京话日报》为主干,参校
          其他刊史料和档案材料。
           68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