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3 - 《近代史研究》2020第五期
P. 63

赵媾/柳叶刀尖


          以药物为重点,与近代西医外科有着诸多本质差异——后者以手术为核心技艺,处理急性损伤和非
          手术治疗不可的内脏慢性疾患,亦可进行重建、置换与移植等医学操作。①由于广泛的外科手术已
          逐渐侵蚀了传统中医外科甚至整个传统治疗的界域,传统医学的全面危机感激起了更强烈的抵御

          和反击,以至一些中医试图用科学方法诠释中医不开刀的优势。②强调遗失的中医割治传统,或是
          证明中医也可以变得科学,皆不免陷于科学至上的圈套之中,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中医扮演着西医外
          科优越论的共谋者角色。
              对病人而言,割或不割,开刀或不开刀,是基于自身医学认知以及病情现状的实用主义选择。

          西医手术是“有用”的技艺,并不与中医中药互相抵制,在同一个案中,可能多种医学或治疗方式并
          用。在现代医疗体系尚未完全确立的20世纪上半叶,我们仍可看到所谓民间外科治疗的存续,它
          们是科学医学话语批评的对象,同时,病人更要对自己的不当择医行为与后果负责。百年时间里,

          以器具切割身体为特征的西医手术技艺形塑了新的身体观与医疗行为,只是这种新的身体观与医
          疗行为并未与过去彻底断裂。时至今日,“动手术伤元气”,手术治标不治本,西医手术、中药调理,
          这类对于手术的认知与观念仍提示传统医学与身体观在医疗行为中的延续 。



                                                                                        (责任编辑:薛刚)









                                   《留学、战争与善后: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
                                      徐志民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65元

                 近代中日关系史是中日关系史上最不正常的一段历史,也是中日学界分歧较多、争议较大、关注度较

             高的一段历史。中日学界往往因知识结构、史料选取、研究方法等不同,导致学术对话磕磕绊绊,很难顺
             畅。鉴于此,该书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一是突出中日“互视”的观察视角,尽量避免单一研究视角
             的局限。例如,该书在回顾战前的中日留学交流与“东方文化事业”后,分别介绍中国学界、日本学界的留
              日学生研究现状及思考;在梳理日本人的七七事变认识的发展历程与各种观点的基础上,重在探讨中日关
             于七七事变的认识差异,以及为此而进行的学术争论、学术研究、学术合作;在考察日本人眼中的南京大屠
             杀时,出发点是中国学界对这种情况的认识。二是突出学术史的回顾与研究,从近代日本海军侵华史到中
             国学界的日本海军史研究,以及抗战胜利前后中国惩处汉奸研究、遣返日本侨俘研究、审判日本战犯研究,
             意在总结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的经验与特点,分析其规律与趋势,探寻未来的研究方向与思路。三是突出
             东亚历史认识“共有”的现实关怀。抗战虽已胜利,但战争带给受害国民众的伤害尚未完全平复,战争遗留
             问题也未完全解决,历史认识问题仍影响着今天的东亚国际关系,如何实现东亚各国的历史“和解”,形成
             各国民众同悲伤、共欢乐、齐发展的共同体意识,夯实东亚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基础,值得
             深思。












             ①  廖育群:《医者意也:认识中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3—194页。
             ②  沈志晖:《疔疮的不开刀疗法》,《复兴中医》第2卷第4期,1941年7月,第9—11页。
                                                                                                            63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