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5 - 《近代史研究》2020第五期
P. 85

&成史屠寃             2020年第5期


          船的随货夹带外,还有更为迅捷的轮船装载、拖带。加之当时私盐贩运多以洋人为护符,清朝官宪
          在缉私过程中面临前所未有的技术困境和华洋交涉的复杂局面。①
              至迟在道光中期,舟山定海一带出产的私盐已侵入长江下游地区,但影响有限,尚在官府掌控

          之内。②经历咸同之际的兵燹后,余岱私盐勃然兴起,对浙、淮引岸(法定食盐销售地)形成倾灌之
          势,“既为浙省盐务之患,复为两淮腹心之忧”。③这种急遽转变,除受太平天国以来混乱局势的影
          响外,也与余岱私盐本身的技术特点有关。
              与熬波煮海式的传统灶煎制盐方法不同,余岱私盐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制造方法为 “板晒”,即

          由木制摊板曝晒而成。④对于时人而言,板晒既是一种旧事物,也是一个新现象。说它“旧”,是因
          为海水晒盐技术渊源甚早(元明时期已趋成熟),岱山一带板晒技术的应用也不晚于清代中叶;说

          它“新”,是因为在余岱等地盐场,板晒法从未像咸同以来那样急速扩张和普及。相比于轮船、电
          报、铁路之类具有全新物质形态和西式制度内涵的舶来品,板晒是一种地道的“土特产”。然而,这
          种土法技术的扩张以及由此带来的私盐泛滥,引发了余岱盐场内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浙东和浙西
          不同盐场之间,以及两浙和两淮不同盐区之间的尖锐冲突。

               中国近代盐业史研究的主线是盐务近代化问题,其核心在于探讨近代政治经济变革是否足以,
          以及如何推动传统专卖体制下的盐业,向着市场导向的近代食盐生产、贸易和管理体制转化。⑤新
          近的研究通过剖析近代中国盐务的实际运作,发现盐务改革受到诸多传统体制和利益结构的制约,

          其转型过程曲折、艰难,常常陷入名实不符的状态。⑥黄国信等学者则尝试将“贡赋经济”的视角融
          入私盐研究,提出传统专卖体制下的食盐贸易是一种“体现市场导向基础价值的再分配型市场”,
          而历代不绝的私盐正是“市场对王朝食盐贸易制度的表达与反馈”。⑦
              新的研究动向提示我们,有关近代私盐的讨论不一定要以“近代化”为指针,私盐的消长过程

          可以放到清代食盐专卖体制自身的变迁脉络中去加以把握。循着这样的思路,本文以余岱板晒私
          盐为例,探讨晚清两浙私盐勃兴的内在成因和制度机理。文章将从嘉庆、道光年间板晒技术的兴起

          入手,剖析太平天国前后的一系列盐政变革如何为余岱私盐的蔓延提供制度环境和拓展市场空间;
          然后转向私盐销售市场,探讨同治年间盐商通过“复引”和“复地”问题巩固苏南“苏五属”地区的



             ①  光绪《重修两淮盐法志》第64卷,“转运门•缉私六”,《续修四库全书》第844册,第1—9页;张茂炯等纂:《清盐法志》第
          181卷,“两浙二十二•缉私门”,盐务署1920年刊本,第14—15页。
             ②  陶潴:《上海会馆并无囤私暨舟山产盐归浙经理折子》,《陶潴全集》第4册,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361—363页。
             ③  丁日昌:《缉私》,赵春晨编:《丁日昌集》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281页。
             ④   目前有关板晒技术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迄今为止最有分量的研究当属日本学者渡边惇的《板晒法的兴起及其影响:清
          末两浙盐业的一个侧面》一文,该文对板晒法的产生原因、板晒技术的传播、板盐生产状况以及私盐治理和私枭集团的兴起作了较
          为详细的讨论。施沛杉也对板晒法的产生和影响展开过讨论。渡辺惇:《板曬法<7)擡頭匕的影響:清末兩浙鹽業0)—側面》,《東
          洋史研究》第21巻第1号,1962年6月;施沛形:《清代两浙盐业的生产与运销》,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历史研究
          所,2006年,第56—66页。此外,有关板晒技术和发展脉络的简要梳理,可参考郑志章《板晒海盐技术的发明与传播》,《中国社会
          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3期;朱去非《盐板晒盐考》,《盐业史研究》1990年第3期;王芳《岱山民国板晒制盐》,《浙江档案》2014年
          第12期。
             ⑤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王仲《袁世凯统治时期的盐务和“盐务改革”》,《近代史研究》
          1987年第4期;陈争平《民初盐务改革及洋会办丁恩》,《盐业史研究》1989年第2期;刘佛丁《论中国盐务管理的近代化》,彭泽益、
          王仁远主编《中国盐业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刘洪升《民国初期的盐政改革对盐务近代化的影
          响》,《河北学刊>1996年第5期;刘经华《论洋会办丁恩在民国初期的盐务改革》,《厦门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陈开江《从川盐
          济楚始末看近代中国经济转型的制约因素》,《盐业史研究》2015年第1期。
             ⑥  李晓龙:《新瓶旧酒:民初长芦盐业自由贸易改革与新包商的出现》,《近代史研究》2017年第6期。
             ⑦  黄国信:《国家与市场:明清食盐贸易研究》,中华书局2019年版317—327页。有关“贡赋经济”的讨论,参见刘志伟
          《贡赋体制与市场:明清社会经济史论稿》,中华书局2019年版,第1—32,409^11页。
           82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