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 - 《近代史研究》2022第二期
P. 31

"近代中国的人与自然"笔谈

               引蓄积的清水冲淡盐分 。 淡水的提引 则使用没有碳能源消耗、没有污染的风车作为动力,每堤有 8
               部风车 。
                    士地得以平整后,公司指导农民在盐碱地上种植芦苇,待土壤盐分略降后,再种植盲稽,然后种
               耐碱的高粱 。 同时,在茂密的草地上饲养绵羊和牛群 。 土地垦"熟"后,不使用化学肥料,春季主要
               种植大豆,通过根瘤菌肥回;秋季种植棉花,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 通过绿色农业,最终把盐碱地
               改造成高产的棉田 。
                    通海垦牧公司为苏北盐碱地开垦和士壤修复树立了标杆 。 此后,张著、张譬兄弟陆续在苏北创
               办或参与投资了大纲、大有晋、大豫、大费、通遂、合德、华成等十余家农垦公司 O 到 1 949 年以前,苏
               北农垦公司达 100 余家,开垦土地 1 500 多万亩 。① 这些公司直接改善了苏北的生态,并部分解决
                了全国的土地缺乏问题,缓解了环境压力 。
                    近代淮河流域人与自然的关系表明,封建王朝不以民生为重的治水,成就的不是水利,而是水
               祸 。 湖泊减少、温地萎缩固然可视为环境衰变,但大面积的农田庐宅沦为湖沼则显属环境灾难 。 黄
               淮冲积的下游土地尽管是天然的、原始的,但不是绿色的;对这片原始土地的农牧开垦,更不是环境
               破坏,而是可能达到良性治理的生态修复 。








                               河流和吁田体系的生态变迁


                                与长三角近代文明的成长 *






                                                       王建革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太湖以东长兰角地区人与环境互动形成的人类生态系统,建立在以水网为基础的吁回体系之
               上,吁回农业生态形成以后,发展各种前近代的产业和生态体系 。 这一生态系统经历千年的稳定、
               积累和发展,为传统江南经济提供了生态基础,也为 1 9 世纪下半叶成功的近代化转型提供了条件 。
               许多近代发展所必须的自然生态条件是逐步积累形成的 。 河流与吁田水利体系经历了千年的经营
               与传承,这其间,人们在长江口、太湖、运河、吴淤江、黄浦江和浏家河等自然河流之上建成了许多水
               利设施 。 这些水利设施,特别是海塘、湖岸、河岸和吁岸等设施,使人们可以借天然的地势,使太湖
               清水有序地自西向东排泄,在高地与低地之间形成大面积溢 EJ./<.利系统 O 在这一地区,清水不像其



                   ① 邹迎曦、邹向宇: { 浅析;青末民初苏北盐垦在全国的十个第一 } , { 中国盐文化》 第 10 辑,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 1 8 年版,
                第 1 49 页 。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9-20 世纪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文环境对运河及抒田体系的影响" ( 1 8ZDA178) 的阶
               段性成果 。
                                                                                                       27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