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0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60

2022 年第 3 期

                  平军夺取苏南和浙江大部分地区,洪秀全几乎在同期重新刊刻了《 天朝田亩制度》 和《 资政新
                  篇》。 ①  《天朝田亩制度》仅据后期官制作了一些技术性修订,《资政新篇》仅据避讳制度以及宗教
                  思想和对外观念变化作了个别字词的订正,在内容上基本没有变动。 太平天国与传统农民起义不
                  同的地方主要是它鲜明的拜上帝宗教意识,洪秀全更关心的是如何实现以他手创的上帝教控制国

                  家的方方面面,即确立独尊上帝的一元意识形态。
                      在这个根本旨趣上,《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制度》是一致的。 第一,洪仁玕提出强化中央集
                  权的制度设想,从“禁朋党之弊”到“由上而下权归于一”,包括颁布《立法制諠谕》,这和洪秀全毕
                  生致力追求的权定于一尊的专制政体相吻合。 第二,洪仁玕并没有提到西方政教分离的体制,也没
                  有反对太平天国政教合一的制度。 尽管他曾建议允许外国牧司入境传教,但这也是为使国人尽快
                  独尊上帝,皈依上帝教,服从上帝统治。 当洪秀全和洪仁玕意识到传教士来太平天国传播基督教教

                  义可能对他们自己的拜上帝信仰造成危害时,便立即中止了之前的友好许诺。                                    ②  正因为认识不到
                  西方基督教国家将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剥离的现实,洪仁玕才会认为只要太平天国调整对外政策、
                  改变对外态度就可以获得列强的好感和支持。                     ③  第三,洪仁玕与洪秀全均秉持摧毁传统宗教、反对
                  偶像崇拜的思想,不容许其他宗教宗派的存在。 但在具体行为上,洪仁玕远不如洪秀全的态度激进
                  暴力。 洪仁玕建议,对庙宇寺观,不是或烧或毁了事,而是用之为医院、四民院、学馆、礼拜堂等公益
                  事业,对僧道、九流,迫其归于正业,使之有益于民生实事。 在对待儒学上,洪仁玕明确反对焚禁古
                  书。 ④  第四,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通过介绍世界大势和比较各国历史,构建了拜上帝的世界历史
                  观,而洪秀全在《三字经》等著作中塑造了拜上帝的中国历史观,他们在论证拜上帝与否和国家兴
                  衰的关系上结论一致。
                      总之,《资政新篇》与《天朝田亩制度》在设计太平天国的根本制度方面有着脉络相承的关系,
                  如中央集权、政教合一、独尊上帝。 洪仁玕和洪秀全都设想建立一个以上帝教为核心信仰的富强国




                     ①  《资政新篇》现存 3 本:剑桥大学图书馆藏本、牛津大学鲍德利图书馆藏本及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藏本。 笔者曾比对英国
                  藏两本原书,系同一版本。 上海文管会刊本年代应该最晚。 因现存 3 本《资政新篇》内容上完全相同,仅极个别用词不同,本文使
                  用和辨析的是《太平天国印书》影印的上海文管会本。 另据洪仁玕与艾约瑟在苏州之问答,《资政新篇》 除天京刊本外,忠王还答
                  应在苏州印刷此书。 可知《资政新篇》还有其他刊本,但均已佚失。 因各本《资政新篇》封内上署“九年新镌”,过去均认定《资政新
                  篇》初刻于己未九年,不确。 洪仁玕对艾约瑟讲,1860 年 8 月初“ 天王已修订此书并批准付印”,可知此时还只有手抄本。 见
                  Prescott Clarke and J. S. Gregory (eds. ), Western Reports on the Taiping, p. 244。 又据 1861 年 5 月 1 日赵烈文日记,他已看到《资政
                  新篇》刊行本。 参见樊昕整理《赵烈文日记》第 2 册,咸丰十一年三月二十二日,第 576 页。 所以《 资政新篇》 初刻本正式刊行于
                  1860 年 8 月至 1861 年 4 月之间。
                     ② 1861 年 2 月洪仁玕劝慕维廉暂缓在周边乡村布道,不要在这件事上求助他。 A Letter from Rev. W. Muirhead, in Prescott
                  Clarke and J. S. Gregory (eds. ), Western Reports on the Taiping, pp. 256 - 257. 1861 年 12 月洪仁玕告诉郭修理不要来这里传教,天
                  王不允许其他教义存在。 S. Y. Teng, The Taiping Rebellion and the Western Powers: A Comprehensive Survey(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1), p. 181.
                     ③  太平天国反侵略思想的形成历程是滞重、曲折而惨痛的。 太平天国领导人洪秀全、接受了近代外交思维的洪仁玕、处理
                  洋务颇多的李秀成,他们都是通过一连串惨痛的教训,才逐渐洞察到列强虚诈险恶的用心。 洪仁玕后来一改对西方世界的钦慕,
                  将“鞑妖买通洋鬼交为中国患”作为天国败亡的原因。 《干王洪仁玕自述》,罗尔纲、王庆成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太
                  平天国》(二),第 412 页。 天京沦陷前夕,洪仁玕对英国人纳里斯愤然表示从未遇到一个品性良好的外国人。 Statement of Patrick
                  Nellis, in Prescott Clarke and J. S. Gregory (eds. ), Western Reports on the Taiping, p. 415. 李秀成被俘后向曾国藩进言“欲与洋鬼争
                  衡”,“要防鬼反为先”。 《忠王李秀成自述》,罗尔纲、王庆成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太平天国》 (二),第 398 页。 1862
                  年太平天国照会英国,声明“将为上帝光复全国疆土” “碍难弃寸土于不顾”。 J. J. O'Meara (ed. ), British Parliamentary Papers·
                  China, Vol. 32 (Shannon: Irish University Press, 1971), p. 208. 众人异口同声,字字血泪,可谓切肤之痛。 此后19 世纪70—90 年代
                  的边疆危机,验证了洪、李二人的预言。
                     ④  《钦定英杰归真》,《太平天国印书》下,第 766、771 页。
                   6 2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