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4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64

2022 年第 3 期

                  ·专题研究·






                   接待与政治:李顿调查团的中国关内之行                                                                  ∗





                                                         张 生







                          内容提要  1932 年,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赴中国实地调查九一八事变真相,在上海、杭
                          州、南京、北平等地受到中国各界的热情招待。 国民政府与日方一样,在细致接待的同时,
                          向调查团全面表达己方的政治诉求,希望影响其立场。 但殷勤的接待并没有改变会谈过
                          程中调查团的严厉苛刻态度,而调查团亦在繁复的调查过程中按照自己的逻辑和路径确
                          认众多关键事实,做出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政治判断。 李顿调查团的关内之行,体现了
                          国民政府时代外交的姿态和面相。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  李顿调查团  外交接待  张学良  顾维钧
                          作者  张生,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教授




                      弱国亦有外交,或者说,弱国更需要外交。 20 世纪第一个二十年的中国外交,窘迫、难堪比比
                  皆是,但亦曾在大国博弈的缝隙中为中国赢得宝贵的机遇。 只是弱国外交无法从实力出发,它身姿
                  柔软,仰面观人,更倾向于围绕《非战公约》《九国公约》诉诸情辞恳切的道德性说理,经常辅以唯恐
                  不够周全完美的接待,其目的之部分实现也有赖于强权之间复杂博弈所提供的可能。 九一八事变
                  之后,南京国民政府以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为中心的外交就是如此。
                      事变发生后,应国民政府之吁请,国际联盟在 1932 年 1 月成立了以英国人李顿(Victor Lytton,
                  亦有译为莱顿)为首的调查团赴东亚调查真相、调解纠纷,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分别派出代表
                  麦考益少将(Frank Ross McCoy)、克劳德中将(Henri Claudel)、希尼博士(Heinrich Schnee) 和马柯
                  迪伯爵(H. E. Aldrovandi)参与其事。        ①  国联调查团成立的重要前提是国联行政院 1931 年 9 月 30
                  日决议确认,日本声明“对于东三省并无图谋领土之意”,而且国联行政院已经“知悉日本代表之声


                     ∗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项目“国外有关中国抗日战争史料整理与研究之一:李顿调查团档案
                  翻译与研究”(16KZD01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战时中国社会”(19JJD770006)、2020 年国家社会科学基
                  金青年项目“李顿调查团与大国博弈研究”(20CZS045)阶段性成果。 感谢陈海懿、宋书强、屈胜飞、马海天对本文的贡献。
                     ①  李顿,前印度总督之子,1919—1922 年任印度次官,1922 年任孟加拉国省长,1925 年代理印度总督;麦考益,历任罗斯福
                  总统、塔夫脱总统副官,菲律宾总督,为 1923 年赴日调查团领袖,1928 年任玻利维亚、乌拉圭仲裁委员会主席;克劳德,1918 年为凡
                  尔登法军司令,1919 年指挥“远东军”在东欧作战,驻索菲亚、君士坦丁堡,曾任安南调查团首领;希尼,1905 年任德国驻英大使馆
                  参赞,1912 年任德属东非总督,1924 年任下院议员;马柯迪,曾任意大利外交部次长,巴黎和会意大利代表团秘书长,意大利驻荷
                  兰、保加利亚、埃及、阿根廷、德国大使。 见《国联调查团五国委员之略历》,天津《大公报》,1932 年 1 月 17 日,第 4 版。
                   6 6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