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5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65
张 生 / 接待与政治:李顿调查团的中国关内之行
明,谓日本军队,业经开始撤退”,“知悉中日代表已保证各该国政府采取一切必要步骤,以防止事
变范围之扩大或情势之愈加严重”。 ① 换言之,当时中日两国,尤其是肇事者日本曾有和平解决的
姿态和正式外交表态,这是理解此后双方话语取向和动作的重要背景。
1932 年 3 月 14 日晚,李顿调查团从日本抵达上海,3 月 27 日抵达南京,4 月 9 日抵达北平。 至
9 月 4 日签署调查报告书期间,调查团成员或其属员奔赴杭州、芜湖、安庆、九江、武汉、重庆、万县、
徐州、济南、天津和沈阳、长春、吉林、哈尔滨、大连、旅顺、鞍山、抚顺、锦州等中国各地询问、会谈、调
查。 东北方面,日军不容他人插手;其他各处,中国方面高度重视,予以热情的接待,尤以上海、南
京、北平三地最为隆重。 其间,运用现代政治动员手段之处,比比皆是。
热情接待远方来客,释放中式待客之道的种种善意,是行之久远的中国传统。 但以国联对调查
团的定位和调查团成员丰富的政治阅历,接待不可能轻易影响其立场。 战场上得不到的,却希望在
餐桌和谈判桌上达成目的,彷徨无依的国民政府,明显企图通过接待营造良好的会谈氛围,以求国
联“主持公道”,促使日本撤军,否定伪满洲国合法性,恢复和平。 可以说,把政治表达融于接待过
程之中,体现了南京国民政府外交的姿态和面相。 目力所及,尚无专文论及这一问题,特此求教于
方家。
一、 序曲:上海—杭州之行
接风洗尘、以最高规格接待调查团,日方率先为之。 1932 年 2 月 29 日,调查团抵达日本,入住
东京帝国酒店。 3 月 1 日,出席总理大臣的午餐会。 3 月 2 日,参加报社团午餐会,外务大臣晚餐
会。 3 月 3 日上午,谒见天皇并陪餐,下午出席外相夫人的家宴,当晚接受国际联盟协会晚餐招待。
3 月 4 日下午,出席经济联盟、工业俱乐部及其他实业团体的茶会及晚餐会,并接受该团体招待前
往歌舞伎座。 3 月 5 日,出席海军大臣午餐,下午参加太平洋问题调查会茶会。 3 月 7 日,出席陆军
大臣午餐会,并出席外务次官在红叶馆的晚餐。 3 月 8 日上午,在滨离宫猎鸭,在离宫午餐,下午前
往京都。 3 月 9 日上午,参观京都御所、二条离宫、金阁寺,下午访问修学院离宫,在离宫茶点。 3 月
10 日,上午从京都出发赴奈良,参观春日神社、大佛等,在奈良宾馆出席由该县官民共同举办的招
待午餐会;下午前往大阪,出席大阪府知事、大阪市市长及商工会议所在堺卯主办的晚餐会。 3 月
11 日上午,登六甲山,出席兵库县知事午餐会,下午前往上海。 ②
日方接待之时,少不了表达政治意见。 如日本外相芳泽宴请调查团时,即表示中国的“革命外
交”使列强大感不安,“排外的空气,更起于满洲,以致不幸事件相继发生,使日本官民感情大受刺
激”。 ③ 中国媒体对调查团在日本的活动进行了绵密的报道,冲击甚大。 如何更妥善热情地接待调
查团,使其不为日方殷勤接待所蒙蔽,成为时人自然的考虑。
国联调查团上海之行的背景是“一·二八”事变的发生,中方同样诉诸国联。 为接待调查团,
上海方面专门组织了一个代表团。 代表顾维钧,秘书长王广圻,总务兼宣传主任张祥麟。 ④ 宋子文
① 《国际联盟调查团报告书》(中文版),张生等编:《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年版,第 288—289 页。
② 「国際連盟支那調査委員本邦滞在中ノ日誌」(1932 年 3 月)、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 Ref. B02030443800(第
154 画像目から)、満洲事変(支那兵ノ満鉄柳条溝爆破ニ因ル日、支軍衝突関係) / 善後措置関係 / 国際連盟支那調査員関係 第二
巻(外務省外交史料館)。
③ 《国联调查团在日本之酬酢情形,日皇及芳泽均设宴招待,莱顿爵士说明任务》,《中央日报》,1932 年 3 月 7 日,第 3 版。
④ 《国联调查团今日抵沪,吴铁城代表市民致电欢迎,我国代表团职员名单发表》,天津《大公报》,1932 年 3 月 14 日,第 3 版。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