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抗日战争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21

鹿锡俊 / 中苏缔约后国民政府路径分歧的发展与终结(1937. 8—1938. 1)

                   冲相比,无疑更有说服力。 所以,尽管蒋介石左右开弓,一面对德表示愿意以日本 11 月条件为中日
                   议和的基础,一面对苏申明拒绝德国调停而坚持抗战,国民政府高层的多数人在对“苏联路径”和
                   “德国路径”的看法上,却进一步拉大了与蒋介石的距离。 譬如,12 月 6 日下午,蒋介石向军事将领
                   介绍斯大林回电时说:“苏俄认为德国出而调解将来日必失信,不如不予敌以休息,抵抗下去为有
                   利。 缘苏俄能否与人开战必经过苏维埃大会,此会再迟一个半月即开完,请俟之。” 徐永昌闻后在

                   日记中愤怒指责斯大林“真如与乳儿说话一般”。                        ①  再如,12 月 10 日举行的国防最高会议常务会
                   议对苏联等第三国的看法也更加悲观。 王宠惠报告的要点是:苏英法对日均等待美国表示态度,而
                   美以不打仗为前提,无法转变。 苏联情况比中国复杂,单独决不出兵。 军火及经济苏略帮助,英法
                   官商互相推诿,绝不实行。 会议主席汪精卫则指出,讲抗战到底仍能胜利,自无不可,但现时要注意
                   者,有一部分刊物谓苏联不来参战中国国民党实难辞咎。 此乃有意中伤,而完全与事实不符,应加

                   以矫正。    ②
                       但在另一方面,为数不多的联苏派虽然日趋孤立,也还在坚持自己的主张。 譬如,在 12 月 13
                   日(南京沦陷当日)举行的国防最高会议常务会议上,孙科仍然建议通过接洽英美法三国来促进苏

                   联参战。    ③  这说明他至此仍然以为苏联不参战不是出自苏联自身的意愿,而主要是受到英美法的
                   阻碍。 然而,孙科对苏联的期待马上就落空了。 孙科发言的当天,王宠惠在与苏联临时代办会谈
                   时,先说明中日战争的基本原因与中国拒绝日本“共同防共”即反苏的要求有关。 做此铺垫后,王
                   宠惠指出,交战 6 个月后中国正处于歧路,如无外来援助,中国即无力继续抗战。 一旦中国失败,日
                   本就会把中国变为反苏基地,利用中国的一切人力物力去打苏联。 因此,苏联不能也不该眼看中国失
                   败而不施救。 王宠惠的这番话更加明确地强调了日本侵华与中国对苏态度的关联,但对本身无意立
                   即参战的苏联来说并无新意。 结果,苏联临时代办借口等新大使来后再讨论,就轻易回避过去了。                                               ④
                       在这种背景下,12 月 14 日,徐永昌感叹:“第八路方面及共党主战、桂军首脑部主战,毫无隐
                   饰。 此外越负重责者越口是心非。 邪不侵正欤? 正不侵邪欤? 抑除彼两方外无再有真知灼见而敢
                   于发表意见者,怪哉。” 16 日,汪精卫“甚想以第三者出而组织掩护”。 18 日,蒋介石禁不住再次叹
                                        ⑤
                   息:“近日各方人士与重要同志皆以为军事失败非速求和不可,几乎众口一词。” 这些事实说明,虽
                                                                                             ⑥
                   然蒋介石还不愿放弃“以德促苏” 的努力,国民政府的主流却已进一步向单一的“ 倚德议和” 倾
                   斜了。
                       与此同时,苏联的态度也离中方的期待愈来愈远。 12 月 21 日,蒋廷黻再问李维诺夫:苏联曾
                   声明如果美国有松动,苏联的对华援助会给得更多,此话是否仍然有效? 李维诺夫却从其原来表明
                   的“美进,俄亦进”的立场后退了一大步,称“我们从来没有使用这样的公式,只是说过我们准备采
                   取集体行动,指出来自美国方面的对这种行动的主要障碍”。 接着,“为防止蒋廷黻再提出一些挑
                   衅性的问题”,他以“我们在等待孙科”为词,暗示苏联无意和即将被撤换的蒋廷黻继续会谈。                                            ⑦


                      ①   《徐永昌日记》第 4 册,1937 年 12 月 6 日,第 197—198 页。
                      ②   《国防最高会议常务委员第 35 次会议记录》(1937 年 12 月 10 日),台北,中国国民党文化传播委员会党史馆藏,会 00. 9 / 5。
                      ③   《国防最高会议常务委员第 36 次会议记录》(1937 年 12 月 13 日),台北,中国国民党文化传播委员会党史馆藏,会 00. 9 / 5。
                      ④   《苏联驻华临时代办致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部的电报》(1937 年 12 月 13 日),李玉贞译:《〈中苏外交文件〉选译(下)》,《近
                   代史资料》总 80 号,1992 年 1 月,第 225—226 页。
                      ⑤   《徐永昌日记》第 4 册,1937 年 12 月 14 日,第 200—201 页。
                      ⑥   《蒋介石日记》(手稿),1937 年 12 月 16、18 日“本周反省录”。
                      ⑦   《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与中国驻苏大使蒋廷黻谈话记录》(1937 年 12 月 21 日),李玉贞译:《〈中苏外交文件〉 选译(下)》,
                   《近代史资料》总 80 号,1992 年 1 月,第 226 页。 笔者附注:为加强对苏工作,孙科于 12 月 24 日“起身往俄”。 参见李学通、刘萍、
                   翁心钧整理:《翁文灏日记》上册,1937 年 12 月 24 日,第 204 页。
                                                                                                            2 3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