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抗日战争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23
鹿锡俊 / 中苏缔约后国民政府路径分歧的发展与终结(1937. 8—1938. 1)
步加深了日本决策层对国民政府的敌意和对中苏关系的仇视。 12 月 15 日,广田以外相名义将相
关情报全文转发日本驻苏大使重光葵。 ① 同日,日本大本营陆军部就《中国事变处理纲要》 推出
“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方案和“否认国民政府以后”的方案,后者确定要将外交国策“转入对苏与
反共态势”。 实际上,该纲要在对苏方面只是空洞的口号,真正的目的是推翻“抗日容共”的国民政
府,并为此提出以下策略:切断外国对中国的补给;在日本占领区组织反对抗日政权的牢固组织,并
在非占领区发动全国性的反对抗日政权的活动;利用“赤”“白”两种势力及反日、亲日两种势力的
存在,激化抗日政权的内部抗争;摧毁抗日政权之金融等。 ②
最后,在占领南京前后,日本决策层以为大局已定,为巩固其侵华果实而决定大幅度提高“议
和”门槛。 结果,近卫文麿内阁于 12 月 21 日通过《关于日中和平交涉问题对德国驻日大使的答
复》,以“最近战局的急速发展与事态的巨大变化”为由,规定了中日媾和的 4 项“基础条件”:1. 中
国放弃“容共”、抗日“满”政策,协助日“满”两国的“防共”政策。 2. 在必要地区设置非武装地带,
并在各非武装地带建立特殊机构。 3. 日“满”中三国缔结密切的经济协定。 4. 中国对日本给予必
要的赔偿。 该答复还以“媾和交涉条件细目”和“附记”的形式,要求中国正式承认“满洲国”,确立
“防共”政策并同意日本在华北、内蒙古及华中等地驻军。 ③
23 日,广田弘毅在向德国驻日大使狄克逊提示上述条件时,还补充道,假如中国接受这些基本
条件,必须以反对共产主义的行动来表示诚意,蒋介石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派遣和平谈判的代表至日
本所指定的地点。 日本的这些条件不仅将“共同防共”进一步具体化,还露骨地把“议和”变质为逼
降。 狄克逊当即抗议说,日本现在的条件远远超过 11 月初的条件,要中国政府接受这些条件是根
本不可能的。 但广田回答说,由于军事局势的改变和舆论的压力,日本不可能有任何其他方案。 ④
12 月 26 日晚,陶德曼将日本上述条件的主要内容转告代病中的蒋介石出面接见的孔祥熙。
蒋介石本来以为“倭或以和缓条件诱我政府,使我政府内部又发生争执或动摇”。 所以,在当天深
夜获悉日本的真正条件后,蒋介石记道:“心为之大慰,以其条件与方式苛刻至此,我国无从考虑,
亦无从接受,决置之不理,而我内部亦不致纠纷矣。”但蒋介石对内部的估计还是太乐观了。 在 27
日召开的讨论日本新条件的国防最高会议常务会议上,多数与会者仍主张议和,于右任等人还批评
蒋“优柔而非英明”。 缺席会议的蒋介石闻讯后愤愤写道:“此种糊涂评论固不足计较,但一经失
势,则昔日趋炎附势者,今皆变为投石下井矣。 本党老糊涂亡国元老之多,此革命之所以至此
⑤
也。” 该次会议最后议定推汪精卫、孔祥熙综合各人意见往商蒋介石做最后决定。
28 日,汪、孔和蒋介石举行三人会议,讨论如何答复日本新条件。 蒋介石认为须考虑国家主
权,如外交、政治、财政一无自由将妨碍国家生存,故无从谈起。 最后,三人“决定暂不正式答复”。 ⑥
① 「広田外務大臣より在ソ重光大使宛電報」第 649 号(中ソ密約に関する聞込の件)(1937 年 12 月 15 日)、日本外交史料
館蔵、B. 1. 0. 0C / R2。
② 大本営陸軍部「事変対処要綱案(対現中央政府解決の場合)」「事変対処要綱案(従来の中央政府否認後)」 (1937 年 12
月 15 日)、臼井勝美、稲葉正夫編『現代史資料』第 9 巻、みすず書房、1964 年、54—58 頁。
③ 「日華和平交渉に関する在京独逸大使宛回答文」 (1937 年 12 月 21 日)、日本外務省編『 日本外交年表竝主要文書』
(下)、原書房、1988 年、380—381 頁。
④ 详见《狄克逊致德国外交部》(1937 年 12 月 23 日),章伯锋、庄建平主编,陶文钊分卷主编:《抗日战争》 第 4 卷,“抗战时
期中国外交”(上),第 176—178 页;「広田外務大臣と独逸大使会談要旨」(1937 年 12 月 29 日)、日本国立国会図書館蔵、マイク
ロフィルムS. 1. 1. 1. 0 - 27。
⑤ 《蒋介石日记》(手稿),1937 年 12 月 26、27 日。
⑥ 《国防最高会议常务委员第 38 次会议记录》(1937 年 12 月 27 日)、《国防最高会议常务委员第 39 次会议记录》(1937 年
12 月 31 日),台北,中国国民党文化传播委员会党史馆藏,会 00. 9 / 5。
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