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 - 《抗日战争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26
抗日战争研究 2022 年第 3 期
的性质和内容,以在仔细研究后做出确切的决定。 ① 陶德曼谓,如此答复,日方将以为是躲避,王宠
惠称“并无此意”。 ② 王宠惠的否定并非敷衍,因为在 14 日举行的国防最高会议常务会议上,“汪、
孔、张、何、王讨论中日大局,多主和”。 ③ 因闻王宠惠报告“德大使对我答复微示不满”,会议还决
定由孔祥熙再对陶德曼加以补充说明。 15 日,孔祥熙与陶德曼会谈。 在再次感谢德国调停以后,
孔解释说,传中国政府有意规避答复或敷衍了事之说,实属不然,即以中国政府几经考虑始行奉告
之态度言,已足够证明其谬。 中日纠纷总须解决,自不待言,唯现时战局日方较有利,欲言和必须条
件可接受而又可永久解除中日纠纷者,此次日方所提实觉过于广泛。 ④
但是,此时的日本已踌躇满志,自以为到了可以推翻国民政府、彻底征服中国的时机。 所以,1
月 16 日,广田以外相身份通告德国:日本决定放弃和谈。 ⑤ 同日,日本政府公开声明“不以国民政
府为对手”,并随后补充指出所谓“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比否认国民政府更严重,即“在否认的同
时予以抹杀”。 ⑥
在日本首先切断“德国路径”、关闭议和之门后,1 月 17 日,蒋介石终于被迫决定“拒绝倭寇媾
和之条件,使主和者断念,内部稳定矣”。 ⑦ 国民政府在路径问题及和战问题上的分歧就这样由于
日本的行动而同时终止了。
余 论
无论是孔祥熙在德国第二次调停后对蒋廷黻的指示,还是蒋介石在日本加重条件后对卢甘茨
的谈话,主旨都是向苏联暗示,如果其不出兵参战,中国就将接受日本的条件。 但是,在苏联明确否
定现时参战的可能性后,国民政府并没有接受日本的条件。 反过来看,尽管蒋介石多次对苏联表明
将严词拒绝德国调停及日本的条件,但在 1937 年 12 月 2 日同意以德国转达的日本条件为谈判基
础以后,直至日本最终切断“德国路径”,国民政府也一直未拒绝日本的条件。 这种“不接受”与“未
拒绝”的并行,深刻反映了国民政府应对路径分歧与和战抉择过程中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同时,这
也证明,最终消除国民政府在路径问题及和战问题上的分歧的,是日本的“不为对手”声明,而非国
民政府自身的主动决断。 换言之,分歧的终结者实质上是日本,而非国民政府。 如何理解这一终
局,笔者提出如下看法。
第一,“不接受”与“未拒绝”都是多种因素交叉作用的结果,但各自背后的关键性因素大不相
同。 在分析国民政府对日本条件的“不接受”时,最须重视的是苏联因素。 概言之,当国民政府对
苏联出兵参战的愿景抱有希望时,苏联因素无疑发挥了鼓舞抗战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国民政
府对这一愿景转趋失望后,苏联就自然变成推动议和的因素。 事实上,在苏联及其在国民政府内部
① 《陶德曼致德外交部》(1938 年 1 月 13 日),章伯锋、庄建平主编,陶文钊分卷主编:《抗日战争》第 4 卷,“抗战时期中国外
交”(上),第 186 页。
② 《国防最高会议常务委员第 43 次会议记录》(1938 年 1 月 14 日),台北,中国国民党文化传播委员会党史馆藏,会 00. 9 / 6。
③ 李学通、刘萍、翁心钧整理:《翁文灏日记》上册,1938 年 1 月 14 日,第 210 页。
④ 详见《国防最高会议常务委员第 44 次会议记录》 (1938 年 1 月 17 日),台北,中国国民党文化传播委员会党史馆藏,会
00. 9 / 6。
⑤ 《狄克逊致德国外交部》(1938 年 1 月 16 日),章伯锋、庄建平主编,陶文钊分卷主编:《抗日战争》第 4 卷,“抗战时期中国
外交”(上),第 188—189 页。
⑥ 「『国民政府ヲ相手ニセズ』政府声明」(1938 年 1 月 16 日)、「補足的声明」(1938 年 1 月 18 日)、『日本外交年表竝主要
文書』(下)、386—387 頁。
⑦ 《蒋介石日记》(手稿),1938 年 1 月 17 日。
2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