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 - 《抗日战争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31
吴敏超 / 乡民的逻辑:全面抗战时期浙南乡村的水利活动
的作用。 如仅供两岸农民交通,不妨建筑一座能启放的桥梁。 ①
可见,经济部决定书的立论和浙江省政府的决定书类似,基本采用永嘉县政府 1938 年的调查
结果,并根据池凤廷等所建陡门的实际运作情形进一步提出反对意见。 事实上,这一决定书的内容
和逻辑是值得推敲的,甚至可以说,很多方面是罔顾事实的。 档案中有一份写在经济部专用办公纸
上的文件,就 1938 年浙江省政府的决定书和永嘉县政府的处理意见进行商榷,建议经济部令永嘉
县再派专员彻查具报,文件所标时间为 1940 年 3 月 27 日,即在经济部做出最后决定之前。 这份文
件提出 5 点商榷意见:第一,所谓潮涨时,下岸村可利用前江浦和德宅浦的水灌溉的说法,难以成
立,因为通海之浦,水质带咸,不适合灌溉。 陡门截住源自山里的溪水,更利于农田所需。 前江浦虽
然只入山二里,但并不影响建筑陡门来蓄积淡水。 第二,根据永嘉县政府、公安局第四分局和吕龙
海所呈草图,前江浦两岸地形,确实是东南山地高亢,西北沿瓯江和戍浦江一带地势低坦,下岸村即
在沿江一带,池凤廷所说如官岭山下村之田遭浸没,则下岸村之田尽成泽国,应无疑义。 第三,池凤
廷等所建陡门,两年后被水冲坏,只能说明建筑未固,不能据此说明此处建陡门无法发挥防咸蓄淡
的作用。 第四,根据戍浦乡乡长姜招凤所呈,前江浦两岸确有农田千余亩,现在官岭山下村村民和
下岸村村民都称本村有田千亩,对方仅有几十亩农田,事实到底如何,可通过永嘉县地政处登记册
进一步查明。 第五,下岸村距县城仅 30 里,永嘉县政府办理此案,从未指派干员实地查勘,均系训
令公安局第四分局和戍浦乡公所代为复查,前后经历萧、罗两任县长,所报事实完全相反,轻视人民
权益,未尽职尽责。 ② 其实这里提到经历萧、罗两任县长有误,由上文可知,在 1937 年至 1938 年永
嘉县先后经历萧、张、罗三任县长。
不过,这份有利于池凤廷的文件似乎并未起到作用。 1940 年 6 月经济部的决定书,仍然按照
浙江省政府和永嘉县政府的意见立论。 1941 年 5 月,下岸村池志俊呈书经济部,表示接受经济部
的决定书,承诺农忙过后即将陡门拆除。 同时,他还接受经济部建议,在陡门原址建造活动木桥,便
于村民到对岸耕作,也可使来往船只通行无阻。 ③ 经济部批复,池志俊等若想建桥,应向浙江省建
设厅呈请核办。 此事的后续进展未载入档案,所以下岸村村民是否真的拆除了陡门,以及是否建筑
活动木桥,不得而知。
从 1937 年秋到 1941 年春,永嘉县前江浦上下游村民围绕是否修建陡门展开斗争,上游村民更
关心河流的通航运输问题,下游村民则关注防止海潮倒灌、洪涝灾害问题,利益不同,选择亦不同。
在建与拆的博弈中,县政府的调查结论和态度变化至为关键,浙江省政府和经济部基本是因循办
事。 1937 年永嘉县政府允许下岸村修建陡门后,吕龙海向浙江省政府提出反对意见,并成功地使
事情发生逆转。 在浙江省政府下达拆除陡门的决定书后,下岸村拖延不拆,并向经济部提出再诉
愿。 待经济部下达再诉愿决定书后,下岸村又在来年提出待农忙后再拆陡门的要求。 此时距离
1938 年浙江省政府颁布决定书已有三年时间,上述种种均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乡民安排农田水利
的自主自觉、应对政府管控的能力和乡村社会的弹性,也反映了西迁重庆的国民政府经济部水利司
能贡献于东南地区战时水利建设的力量十分有限。
1941 年 5 月 12 日池志俊呈书经济部时,温州刚经历了抗战时期日军的第一次直接侵扰,从 4
月 19 日至 5 月 1 日,为期 10 余天。 当然,之前温州地区尤其是城区已多次受到日机轰炸。 不过,
① 《为池凤廷因建筑陡门不服浙江省政府所为决定提起再诉愿一案决定书》(1940 年 6 月 19 日),浙江省池凤廷控诉案,第
16—20 页。
② 《经济部意见书》(1940 年 3 月 27 日),浙江省池凤廷控诉案,第 29—31 页。
③ 《池志俊等呈》(1941 年 5 月 12 日),浙江省池凤廷控诉案,第 7—8 页。
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