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 - 《抗日战争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32
抗日战争研究 2022 年第 3 期
与浙江省主要城市和平原地区相比,僻处一隅的温州遭受日本侵略的影响相对较小。 经济部水利
司保存的这一案卷 1938—1941 年的所有文件中,未有一处涉及抗日战争,包括池志俊此次呈书。
这也启发我们重新思考:战争对浙南乡村水利活动、农业生产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 我们需要从战
时普通乡民促生产和求生存的本能着眼,从他们做出修水利决策时遵循的经验和习惯出发,将他们
战时的水利活动放在更长的时间轴中理解,注重平衡战时动态与历史常态、民族抗战进程与民众日
常生产的理解。 战争时期,军粮来源、民食保障均与乡村社会一村一户的粮食产量密切相关,但从
事水利修建的资金和人力却捉襟见肘,粮食流通的便利性也大大下降。 所以,战时的粮食生产和供
应,一般而言都变得更为困难。 另外,乡村兴修水利已相沿数千年,自有其内在逻辑、经验积累与运
作机制,是历史、当下与未来都不能忽视的问题。 从前江浦陡门修建的诉讼事件出发,我们可进一
步探讨事件发生的源流,揭示这一事件背后乡村社会的惯习与秩序。
二、 水利史视野下的陡门修建
温州地区多山,沿海平原的开发与利用格外重要,同时又面临极大挑战。 在水利方面,村民一
方面要防止海潮倒灌,保护低处耕地;另一方面要积蓄源自山溪的淡水,利于农田灌溉。 人们在应
对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海塘、陡门等水利设施应运而生。 特别是在南宋时期,因温
州距离南宋的统治中心杭州不远,经济日渐繁荣,兴起修筑各种水利设施的热潮。 ① 从宋到明清,
沿海泥沙淤涨,海岸线不断外移,滨海平原面积也不断扩大,水利设施的兴修与维护更为频繁。 因
此,抗战时期前江浦修筑陡门问题,实际是温州临江与滨海平原上千年水利建设史脉络中的一个
点。 因池凤廷与吕龙海之间的诉讼留下了丰富的案卷,让后人可兹追溯与研究。
为何温州临江与滨海平原的水利修建如此重要? 从钟翀编的《温州古旧地图集》 中一幅清朝
末年反映感潮河段的图中可知,用赭石染色的河段均为感潮河段,涨潮时潮水会沿着瓯江上溯至戍
浦江口以上,并从戍浦江口进入,流至上戍平原接近藤桥的地方。 ② 因前江浦靠近戍浦江口,潮水
一定也会逆前江浦而上。 下岸村建筑陡门,从防潮蓄淡、便于两岸农田灌溉的角度说,确属必要。
池凤廷也称下岸村是在清代陡门遗址处兴修。 由乾隆《温州府志》记载可知,因清代人口增多,粮
食压力加大,加上康乾时期统治秩序较为稳定,温州滨海平原重修和新修的陡门数量进一步增
长。 ③ 据研究,清代中期以前,地方政府往往以财税收入支持陡门等水利工程的修建;清中期之后,
随着政府财政收入的日益减少,陡门修建的经费逐渐向民间摊派过渡,一般采取按亩摊征方式;到
了晚清,民间力量已经成为陡门修建及经费筹措的主要承担者,除了士绅外,还有许多普通乡民捐
资修筑陡门。 ④ 民国时期,政权更迭频仍,各级政府统治不力,如永嘉县县长即频繁更换,开展基础
设施建设的可能性较小,中小型陡门便由村民捐资修建。 1937 年前江浦上的陡门,正是池凤廷等
待了 10 多年(1920 年时便起意修建),在他 57 岁时才借助连续丰年之利,动员全村村民建成。
全面抗战时期前江浦陡门修建事件,涉及上游官岭山下村与下游下岸村之间的利益纠葛。 上
① 南宋绍乾年间,温州平阳县吴蕴古家族三代人建筑了著名的沙塘斗门,“上蓄流泉,下捍潮卤,有沙塘为之城垒”。 不过,
陡门屡修屡坏,第二次大修时“役工四千,糜钱百余万”。 南宋淳熙年间,温州瑞安县的石岗陡门以石代木,更为坚固,可视为一种
进步。 俞光编:《温州古代经济史料汇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74—75、77 页。
② 钟翀编:《温州古旧地图集》,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18—19 页。
③ 乾隆《温州府志》第 12 卷,“水利”,《中国方志丛书》第 480 号,台北,成文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1983 年版,第 657—665 页。
如永嘉海坛陡门,康熙年间商议修复,雍正和乾隆年间重建;乐清朴湖陡门,康熙年间重建。
④ 康武刚:《清代温州滨海平原的地方社会与陡门修筑》,《农业考古》2017 年第 4 期,第 146—148 页。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