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 - 《抗日战争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34

抗日战争研究               2022 年第 3 期

                   “阔有八九尺,高约丈七八,用粗石填筑完固”,所需不到 100 金,费时不到一个月,令张棡颇为满
                   意。 附近前林埠的陡门已花费 100 余金,高仅数尺,因经费不继暂时停工。 董田埠陡门已过半
                   仞 ,筑价 200 余金,完成后规模不及丁田陡门。 不过,董田埠所筑海塘十分高大,而前林埠的海塘
                     ①
                   还仅为土堆,不知何时能完工。 可见,前林埠的海塘和陡门修筑最为不力。 6 月 7 日,盛知县又命
                   张棡督促各村赶筑海塘。 6 月 21 日,张棡与前林士绅谈话时,说起海塘已接近完工,只是前林乡民

                   仍有观望不肯奋力的现象。 7 月 13 日,张棡和当地士绅谈论海塘倡筑完工的情形。                                    ②
                       从 1901 年夏至 1902 年夏,为时近一年,瑞安海塘完工。 此时正值清朝末年,国库空虚,政府力
                   所不逮,水利设施不完备,潮水侵入农田,给农业带来重大损失。 有鉴于此,当地士绅和耆老不得不

                   出而倡导修建海塘和陡门,以村为单位,按照田亩数出工出力,各村完成质量有高低、进度有快慢。
                   张棡常关注工程进展,与知县保持沟通,和其他士绅、族长在关键时刻平息村落之间的纷争,成为地
                   方水利工程方面的领导者。 这与池凤廷等在修筑前江浦陡门中扮演的角色有类似之处。 各村自行
                   修建,工程上不能整齐划一和利益上的纠葛,始终体现在具体修建过程中。 后里村与丁田村械斗将

                   起未起,同下岸村与山下村通过诉讼解决问题的共通之处是:双方出现矛盾并发展到了一定程度,
                   不过斗争都没有走向械斗流血的极端境地。 乡村中自然形成和延续的纠纷解决机制,显示了地方

                   社会的惯习和彼此之间的制约。
                       通过前江浦案的种种蛛丝马迹,我们可以看到池凤廷与吕龙海在乡村的地位和社会关系网:池
                   凤廷是修筑陡门的倡导者,和乡长有联系,池志俊能在战时远赴成都就读军校;吕龙海代表山下村
                   打官司,并将官司打赢,维护了山下村的利益;为保证信件收发的顺畅,池家的通讯地址写的是永嘉

                                  ③
                   城里有名的鱼行 ,吕家的通讯地址则为永嘉繁华之地虞师里的袜厂。                                   ④  渔业、轻纺织业都是永嘉
                   的特色产业,虽然我们无从得知池、吕两家是否在城里有产业,但居住地和通讯处的不一致,至少反
                   映了池凤廷和吕龙海经常往来于城市与乡村之间。 他们也必然比普通的乡民更加见多识广,更有

                   能力在乡村的水利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陡门修建以后,外受潮水冲击,内受洪水冲刷,时常出现损坏,甚至被洪水冲塌。 一般的应对方
                   略是,一方面设置闸夫进行看护 ,另一方面准备资金随时修复。 下岸村在前江浦的前清遗址上再
                                                 ⑤
                   次修建陡门,以及修成两年后底坝被冲毁、横堤斜陷,应属常态。 该村仅有农户 100 多户,陡门修建
                   花费 1000 多元,平均每户出资 10 元,投入较为有限,工程质量水平不会太高。 这也反映了地方财

                   力不足、兴修小型水利设施的局限性。
                       1949 年前,温州历代共建陡门 182 座,全部是圬工结构,人力钩提闸板启闭,排涝能力差。 由
                   于海涂淤积,海岸线外移,大部分老闸随之废弃。 1949 年后,这一情形有了彻底改变:水闸质量改
                   善,数量进一步增加。 截至 2011 年底,温州共有各种水闸 800 多座,其中沿海水闸 420 座。 位于本



                      ①  1 仞约为 1. 6 米。
                      ②   《张棡日记》第 2 册,1902 年 4 月 28 日,6 月 7、21 日,7 月 13 日,第 770、785、789、796 页。
                      ③   池凤廷在与浙江省政府和经济部通信时,居住地址写的是“戍浦乡一保五甲下岸村”,不过通信处是“永嘉西门外海裕鱼
                   行”。 1941 年池志俊呈书经济部时,通信处是“永嘉麻行城门底公日顺鱼咸店”。 麻行位于瓯江边,紧邻永嘉城北永清门。 公日顺
                   是北门外一家较有名的鱼行。 吴树敬:《民国时期温州城区的水产流通业》,《鹿城文史资料》第 17 辑,温州市鹿城区政协学习文史
                   委员会 2004 年编印,第 220 页。 吴文中为“公顺”鱼行,也在北门,应和“公日顺”为一家鱼行。
                      ④   吕龙海的居住地址是“戍浦乡官岭山”,通信地址则是“永嘉虞师里 14 号大兴袜厂”。 虞师里位于永嘉城南门外,有很多
                   针织厂和其他工厂,十分繁华。 20 世纪 30 年代虞师里的针织厂有胡大成、总美和、济远、黄源利、组成、华纶、香港、华成、王顺记
                   等。 冯坚:《二十年代鹿城的棉织业和针织业》,《 鹿城文史资料》 第 14 辑,温州市鹿城区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 2002 年编印,第
                   239—240 页。
                      ⑤   永嘉县的枫木等埭设立闸夫 5 名,年花费共为白银 8 两。 俞光编:《温州古代经济史料汇编》,第 90 页。
                    3 6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