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抗日战争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24
抗日战争研究 2022 年第 3 期
同日晚,蒋介石接见刚刚到任的苏联驻华大使卢甘茨(Luganets-Orelsky)时,再次尝试“以德促苏”。
据苏方的记录,蒋在通报了日本的新条件后表示:“中国对这个建议不予回答,中国将抗战到底。”
但紧接着他就要求卢甘茨转告莫斯科:“现状是,如果苏联不公开用武力援助中国,那么中国必败。
现在日本已在华北建了一个伪政府,另外又力图以廉价条件向中国提出停战媾和。 因此,中国舆论
界特别是知识分子中间有一种情绪开始日盛一日:既然希望苏联出兵是没有根据的,那么中国败局
已定,最好还是支持亲日派政府。” 这些话对苏方来说属于老生常谈,何况蒋还把苏联的武力援助
①
视为中国避免失败的先决条件,明显言过其实。 因此,卢甘茨在 12 月 30 日与孔祥熙的会谈中,“以
苏俄革命历史为证”,明确表示:“中国抗战只需自己努力便可克敌,俄对华表同情,在可能范围资
助,不单独出兵助华。” 如蒋廷黻所说,卢甘茨是斯大林亲信,“彼之答复如何,乃苏联政府最可靠
②
之表示”。 所以,蒋介石在随后与徐永昌的谈话中终于不得不承认“俄使很明白的告我助械可以,
对日开战则不能”。 ③
此后,国民政府高层在对待和战问题及路径问题上的分歧更加严重。 在形态上,这一分歧既表现
为同一人物在抗日与“反共”两难问题上的心灵交战,又表现为不同人物对和战抉择的不同态度。
前者以蒋介石最为典型。 概言之,从国家利益出发,蒋介石总体上仍然倾向于坚持抗战。 其理
由,除了原来保卫国家领土与主权的目的外,现在还加上了新的因素,即他认定如接受日本的条件,
“全国必起而反抗,政府即倒,且为‘满洲’第二。 战则尚存一丝希望”。 ④ 而且,蒋还认为内战之危
害将超过“抗战大败”,因而他的结论是中国“除抗战以外,再无其他办法”。 ⑤ 但是,作为国民党的
领袖,蒋介石除了囯家利益外,还得考虑国民党的政党利益。 在蒋介石相信苏联会如他所预期的那
样行动时,囯家利益与政党利益是大体一致的;在苏联已明确拒绝参战,而中共的影响力却在进一
步加强的情况下 ,他就痛感二者的对立,并因此进一步加深了心理上的纠结。 这使他一面认定
⑥
“除抗战以外,再无其他办法”,一面又强烈担心持久抗战将给国民党的“反共事业”带来损害。 结
果,他在 1938 年元旦的日记中,提出要注重“和战二派之调剂与运用,表里互用”,并再次重申他一
贯坚持的观点:“倭害急而易防,俄患隐而叵测。” 总之,蒋介石此时一面在总体上倾向于坚持抗
⑦
战,一面还想保留“德国路径”,在议和问题上不立即关闭大门。
至于不同人物对和战抉择的不同态度,可以概括为三个派别的对立。
第一个是主张拒绝日本条件,坚持抗战到底的派别。 军人方面的代表性人物是白崇禧、李宗
仁 ;文人方面的代表性人物则可举出翁文灏、王世杰。 两者的理由趋同,即在国际政治上担心中
⑧
① 《苏联驻华全权代表卢甘茨—奥列尔斯基致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部的电报》(1937 年 12 月 29 日),李玉贞译:《〈中苏外交
文件〉选译(下)》,《近代史资料》总 80 号,1992 年 1 月,第 227—228 页。
② 《国防最高会议常务委员第 39 次会议记录》(1937 年 12 月 31 日),台北,中国国民党文化传播委员会党史馆藏,会00. 9 / 5。
③ 《徐永昌日记》第 4 册,1937 年 12 月 31 日,第 209 页。
④ 《张嘉璈日记》(手稿),1937 年 12 月 28 日。
⑤ 《蒋介石日记》(手稿),1937 年 12 月 29 日。
⑥ 从 1937 年 12 月的蒋介石日记看,他此时既深知要坚持抗日就必须保持与中共的合作,同时又强烈担心中共的壮大与
“捣乱”。 至于此际中共影响力的高涨,在其他政府人士的日记中也有生动的记录。 譬如,陈克文在 12 月 23 日的日记中写道:“战
败后,许多人的自信心似乎渐次消失。 张伯勉到四明银行接洽公务,便说政府改组,最好请毛泽东做行政院长,朱德做军政部长,
他们的办法要多些。 彦远、介松在旁边,也附和此说。 这分明是自信心已经动摇了。”徐永昌则在 12 月 24 日的日记中叹息:“有人
詈中央、詈国军,则多数青年赞助之,若詈苏俄、詈共军则必激起反感,此亦国之危机。” 详见陈方正编辑校订:《陈克文日记》 上册,
1937 年 12 月 23 日,第 155 页;《徐永昌日记》第 4 册,1937 年 12 月 24 日,第 206 页。
⑦ 《蒋介石日记》(手稿),1938 年 1 月 1 日。
⑧ 1938 年 1 月 5 日,徐永昌在日记中称:“全国对抗战心口如一,第八路军的人第一,李德邻部的人次之,其余类多口是心
非。”参见《徐永昌日记》第 4 册,1938 年 1 月 5 日,第 212 页。
2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