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 - 《抗日战争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25

鹿锡俊 / 中苏缔约后国民政府路径分歧的发展与终结(1937. 8—1938. 1)

                   苏破裂,在国内政治上担心内战重起。 譬如,翁文灏认为,中国如加入“防共”团体,“不但国际无同
                   情,且国内扰乱,日人假名平乱,更有侵略,实为可虑”。                         ①  王世杰则在 12 月 31 日与蒋介石会晤时,
                   “坚请其勿轻言和,盖目前主和者,无非以为和则国民政府之生命可以延长。 实则目前言和,必须
                   变更政府一切立场,自行撕碎九国公约与中苏不侵犯协约。 和议成后,政府内受国人之攻击,外受

                   日方之继续压迫,不出一二月,政府必不能维持”。                       ②
                       第二个是主张干脆加入日德意“防共协定”的派别,代表性人物是阎锡山。 1938 年元旦,他告
                   诉徐永昌:“对外交以为非有突破策略不可,即询德使中国加入日德意之防共协定如何? 日如允中

                   国加入,自须平等对我,否则可以证明日之侵我非为防共也(日对列国总以中国不防共为口实)。”
                   据徐永昌的观察,是日午间阎锡山等人的“外交会议已决以此方式答询德使”。                                      ③
                       第三个是总体上倾向于“倚德议和”,但同时仍想为避免国内大乱而尽量向日本争取缓和条件
                   的派别。 它在人数上占多数,其代表性人物有汪精卫、孔祥熙等。 在对日、对德工作上,孔祥熙此际
                   进一步以防止“造共”与“渔人得利”为切入点。 1937 年 12 月末,他向德国的联络人强调:“假如举
                   行和平谈判的努力不成功,中国将继续抵抗到底,甚至使国家经济崩溃,使中国人民投入俄国的怀
                   抱,亦在所不计。 毫无疑问,俄国那时一定是战争中的胜利者。” 与此相应,汪精卫则重在对内部
                                                                               ④
                   的说服。 譬如,1938 年 1 月 6 日蒋介石再次召集众人集议时,汪陈述议和理由:“各国经济制裁日
                   本云云,确已不能成立,虽美之汽油亦不能不售与日本,军械除苏俄能略助外,其他各国自身尚须努
                   力,决难分我。 希望任何国家参加作战一层,若无特别大变动,可以说完全绝望。 俄使且表示俄加
                   入作战于中国不利(即俄日开战,欧洲必有事,英惧俄发展且与日联和)。”汪还强调,“德使亦谓中
                   俄过于接近,甚失英美法之同情。 德国所以盼中日早和者,恐日本消失国力太甚耳”。 会议的气氛
                                                                                           ⑤
                   促使蒋介石也当场表示:“过去对日问题完全为舆论所误,以后当不管舆论。” 在 5 天后的日记中,
                   蒋还自责地写道“刚愎自用为余对外政策失败之总因,戒之勉之”,并提醒自己:大无畏精神在所宝
                   贵,而冒险精神亦不可失却,但以国家为冒险则太危矣。 此时应急筹进可以战、退可以守之道。                                                ⑥
                   从这些文字中不难读出蒋介石面对多数人主和之际内心的彷徨。
                       正因为主和派占据了多数,而既倾向于主战又担心“俄患隐而叵测” 的蒋介石也处在彷徨之
                   中,所以,尽管日本的新条件苛刻得连日本外务省东亚局局长石射猪太郎都认为“只有傻子才会接
                   受” ,国民政府却一直没有断然拒绝。 1938 年 1 月 10 日,国防最高会议常务会议再次讨论“德国
                      ⑦
                   路径”后,决定待日本政府对议和条件做出详细说明后再表示意见。                                 ⑧  11 日,陶德曼催促中方对日
                   方条件予以答复,王宠惠因还须等待蒋介石的最后决定,遂“答以日方所提之条件太广泛难以答
                   复”。 13 日晨,陶德曼再次催促。 因时间紧迫,王宠惠随即通过电话,与蒋介石、汪精卫、孔祥熙、张
                   群共拟一复文。 下午,王宠惠在与陶德曼会谈时提交了复文。                              ⑨  复文主旨系由王宠惠以外交部部
                   长名义请求陶德曼转告日本政府:中方认为日本改变后的条件范围太广泛,故希望了解这些新条件


                      ①   李学通、刘萍、翁心钧整理:《翁文灏日记》上册,1937 年 12 月 28 日,第 205 页。
                      ②   《王世杰日记》(手稿本)第 1 册,1937 年 12 月 31 日,第 158 页。
                      ③   《徐永昌日记》第 4 册,1938 年 1 月 1 日,第 210 页。
                      ④   《德国外交部致德驻日大使馆》(1937 年 12 月 29 日),章伯锋、庄建平主编,陶文钊分卷主编:《抗日战争》 第 4 卷,“抗战
                   时期中国外交”(上),第 182 页。
                      ⑤   《徐永昌日记》第 4 册,1937 年 1 月 6、11 日,第 212—214 页。
                      ⑥   《蒋介石日记》(手稿),1938 年 1 月 11 日。
                      ⑦   伊藤隆、劉傑編『石射猪太郎日記』、1937 年 12 月 22 日、中央公論社、1993 年、234 頁。
                      ⑧   《国防最高会议常务委员第 42 次会议记录》(1938 年 1 月 10 日),台北,中国国民党文化传播委员会党史馆藏,会 00. 9 / 6。
                      ⑨   《国防最高会议常务委员第 43 次会议记录》(1938 年 1 月 14 日),台北,中国国民党文化传播委员会党史馆藏,会 00. 9 / 6。
                                                                                                            2 7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