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 - 《抗日战争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22
抗日战争研究 2022 年第 3 期
四、 日本切断“德国路径”后分歧终止
在国民政府各派一边等待日本对 12 月 2 日蒋介石所述中方意见的答复,一边在“以德促苏”
与“倚德议和”的交叉中更多地向后者倾斜之际,日本的动向却与他们的期待完全背道而驰。
首先,11 月 19 日孔祥熙从“反共”立场强调“唇亡齿寒”的密电虽然将日本“盛倡反共而行为
反为造共”之事实讲得非常透彻,日本对此却未做出相向而行的回应。 不仅如此,11 月 23 日,日本
军方还就中国今后形势做出判断:中日战争的持久化必然消磨中国军民的抗战热情,害怕“赤化”
的派别将逐渐增强其“防共”反战情绪,故“赤”“白”两种势力会围绕应否坚持长期抗战的问题而
发生内讧。 如果“赤色”势力占据优势,“反赤”势力将陆续脱离抗日阵营,导致国民政府丧失中央
政府地位而沦落为带有共产主义色彩的地方政权。 但是,随着“赤化”后的国民政府暴露其丑恶,
中国民众的关心就将由抗日转向“反共”。 ① 如前所述,11 月后国民政府高层的特点是“反共”执念
的复炽,孔祥熙提醒日本不要“造共”,主要指的是防止共产主义势力“渔人得利”及中国民众转向
“拥共”。 但日本军方的判断却与之相反,认为国民政府高层将“赤化”,而中国民众则将转向“反
共”。 基于这一判断,日本军方提出的对策是:对中国,要分化其舆论,破坏其经济,在华北与沿海
各省成立“反共”、反国民政府的亲日政权,在国民政府内部要激化“赤” “白” 冲突,促使其分崩离
析;对苏联,要避免不必要的刺激,但以硬对硬,加强战备;对德意,要阻止英美结成反日德意阵营,
促使英苏分裂。 ② 日本军方的态度说明,尽管孔祥熙试图利用日本“共同防共”的口号,以强调日本
侵华的“造共”作用来说服日本改变政策,日本军方却主张要继续以“激化赤白对立”为推进侵华的
杀手锏。 另外,与国民政府对日苏开战的期待相反,尽管此时日本的媒体已经在报道苏联飞行员驾
驶苏联飞机在南京与日军空战 ,但日本军方的对苏方针仍是为集中力量侵华而避免刺激苏联。
③
其次,如前文所述,在中苏关系方面,随着 12 月后苏联越来越明确地否定现时对日参战的可能
性,国民政府中主张“倚德议和” 的人士日益占多数,而深陷孤立的蒋介石虽然还未放弃“以德促
苏”的努力,其源于“反共”执念的内心矛盾也正日趋加深。 在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国民政府高
层的总体倾向是“疑苏”与“惧共”情绪的泛滥。 但是,与前引对华判断相关,日本此际对中苏关系
的观察却与事实南辕北辙,以致关于国民政府高层“赤化” 及中苏关系紧密化的重大情报纷至沓
来。 譬如,12 月 7 日来自日本驻香港领事馆的情报称,蒋介石指示在莫斯科的宋庆龄与苏联谈判
秘密条约,内容为将中华民国改名为“中华人民国”,政府改名为“中华人民政府”,实施社会主义政
策,聘请苏联专业人才担任顾问,军事上树立共同目标,相互援助,清除一切妨碍反侵略战争的人
物。 ④ 再如,12 月 13 日来自日本驻香港领事馆的情报称,蒋介石认为由于九国公约会议破产,各国
已抛弃条约义务,故中国应退出束缚性的条约,自找出路,商订中苏军事协定。 该情报还指出,苏联
对中苏协定的构想是首先加强中共军队,即把物资及军事全部委托于朱德和毛泽东,并派遣军事参
谋加以指挥。 为此,苏联要中方先启用朱、毛,再逐渐由他们代替苏方推进工作。 ⑤ 这些情报进一
① 大本営陸軍参謀部第二部「支那カ長期抵抗ニ入ル場合ノ情勢判断」(1937 年 11 月 23 日)、日本国立国会図書館蔵、マ
イクロフィルムS. 1. 1. 1. 0 - 27。
② 大本営陸軍参謀部第二部「支那カ長期抵抗ニ入ル場合ノ情勢判断」(1937 年 11 月 23 日)、日本国立国会図書館蔵、マ
イクロフィルムS. 1. 1. 1. 0 - 27。
③ 「我が軍撃破の敵機は新来のソ連機と判明 飛行士と共に参戦確実」、『東京朝日新聞(夕刊)』、1937 年 11 月 24 日、1 頁。
④ 「水沢総領事より広田外務大臣宛電報」第 918 号(1937 年 12 月 7 日香港発)、日本外交史料館蔵、B. 1. 0. 0C / R2。
⑤ 「水沢総領事より 広田外務大臣宛電報」 第 936 号、 第 938 号 (1937 年 12 月 13 日 香 港 発)、 日 本 外 交 史 料 館 蔵、
B. 1. 0. 0C / R2。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