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3 - 《抗日战争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53
吴志山 / 游击战还是运动战:太原会战期间八路军的作战原则及实施
中,红军发挥战略上的作用”,在确认日军后方兵力极少且十分空虚之时,再向其侧后袭击,若现在
“暴露红军目标,引起敌人注意,那是不利的”。 ① 很明显,至 1937 年 9 月 25 日,毛泽东对山西战局
的判断依然保持悲观态度,并不赞成八路军集中兵力对日作战。 然而,一一五师在平型关的作战事
实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集中兵力作战也可能在避免较大消耗的情况下有所作为,故毛泽东在 9 月
26 日收到林彪的捷报之后,逐渐改变了对运动战的态度。 9 月 29 日,毛泽东致电朱德等,虽依然认
为长城抗战是暂时的,现在的根本方针还是“争取群众,组织群众的游击队”,但也主张“实行有条
件的集中作战”。 ② 从“集中打仗毫无结果可言”“按兵不动,隐蔽目标”到重新承认可实施“有条件
的集中作战”,应当可以看出毛泽东态度的微妙变化。
在此之后,国民政府为保卫太原,积极备战,除调卫立煌四个半师入晋,与晋绥军布防忻口之
外 ,阎锡山还将所属 10 个团交给朱德和彭德怀指挥 ,使毛泽东对国民党军的抗战决心产生了新
③
④
的认识。 而且随着作战的深入,毛泽东对日军兵力也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 如前所述,毛泽东曾判
断日军将以主力约三个师团进攻太原,但至 10 月 6 日,其在致朱德等人的电报中转而指出,日军到
达“忻口一带作战者,似将不过一个师左右”,且已经陷于我军的包围当中。 基于这些对国民党军
和日军新的认识,毛泽东对山西战局的态度也有所改变,“如果龙泉关、娘子关能坚守一个月,又如
果我方部署适当,则以我方兵力数量与质量计算,有可能暂时破坏敌之攻击计划”。 为此,他主动
提出以“林贺两师主力,担任从东西两方破坏敌之侧后纵深地区”,并准备为此付出相当数量的减
员代价。 毛泽东对运动战的积极态度,使其与前线将领在作战原则的认识上接近许多,故在这份电
报结尾,他向后者强调,“此电写完,接朱彭本日六时电,我们意见已根本一致”。 ⑤
毛泽东对运动战的积极态度一直持续到 1937 年 11 月 8 日太原沦陷。 在此期间,其不仅不再
认为集中打仗与群众工作不能并举,而且对前线将领配合国民党军作战的主张一般均表同意。 10
月 13 日,毛泽东致电朱德等表示,为确保太行山脉、正太路不被日军攻占,坚持华北持久抗战,一一
五师和一二〇师等部主力应配合国民党军向日军侧后袭击,破坏交通。 ⑥ 10 月 25 日,毛泽东再电
朱德等,指出一一五师陈光旅和徐海东旅主力均应南下,使用于正太路方面;一二〇师七一七团应
转移至雁门关地区,截断该地交通,并配合七一六团团长宋时轮指挥的雁北支队作战。 ⑦ 10 月 27
日,毛泽东又一次致电朱德等,重申关于一二〇师七一六团和七一七团的使用意见:主力袭击铁路
沿线,以一部分兵力开展群众工作。 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毛泽东与前线将领在运动战上的契合,
亦是八路军在随后忻口战役和娘子关战役中积极作战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平型关战役进行之际,朱德等前线将领向八路军各部发出训令,要求立即动员并组织群众,
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使日军陷入我群众和游击战争的围困当中,并在我军占领地区,独立自主地开
展群众工作。 为群众工作顺利开展,该训令还对各部的活动区域做了相应规定。 ⑨ 这些部署,使毛
① 《在保定及晋北决战中八路军须发挥战略作用》(1937 年 9 月 25 日)、《关于华北作战的战略意见》(1937 年 9 月 25 日),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 2 卷,第 59—61 页。
② 《在华北局势危急情况下应坚持游击战争方针》(1937 年 9 月 29 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 2 卷,第 65—66 页。
③ 《抗日战史·太原会战》(2),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82 年编印,第 37 页。
④ 《朱德年谱(1886—1976)》(中),第 683 页。
⑤ 《关于华北作战的补充意见》(1937 年 10 月 6 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 2 卷,第 76—78 页。
⑥ 《关于太原失守后华北战略部署的意见》(1937 年 10 月 13 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 2 卷,第 82—83 页。
⑦ 《目前决定的战斗在正太路》(1937 年 10 月 25 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 2 卷,第 100 页。
⑧ 《朱德年谱(1886—1976)》(中),第 703 页。
⑨ 《朱德军事活动纪事(1886—1976)》,第 380—381 页。
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