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1 - 《抗日战争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51
吴志山 / 游击战还是运动战:太原会战期间八路军的作战原则及实施
一一五师于晋东北,派一二〇师开赴晋西北,一二九师至晋南,使得前后方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达
成了一致。 不过,他们从日军“后方联络线延长,现有兵力疲劳”的情况判断,此时依然存在山西持
①
久战的可能性 ,故在一一五师和一二〇师七一七团的战术上,还是以集中兵力的运动战为主。
综上可知,中共关于对日作战的原则基本以平津沦陷为分界点。 在此之前,一般的意见均是开
展与阵地战相对的运动战,在此之后,则出现两种有着微妙差异的主张。 出于对山西战局的悲观估
计,毛泽东等人提出以分散兵力,发动群众的游击战为主。 朱德和彭德怀等人并不反对这一有利于
保存和发展红军的作战原则,但因对山西战局的估计较毛泽东乐观,他们更多时候还是着眼于集中
兵力的运动战。 而且,这一不同看法在八路军开赴前线后依然存在,故在后者的作战行动上有较多
体现。
二、 运动战的典型:平型关大捷
毛泽东和部分前线将领虽在作战原则的问题上始终未完全达成一致,但毕竟军情紧急,加上八
路军开赴前线之后即受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节制,且后者常以军令加之,所以,为配合
国民党军作战,争取山西战局持久,朱德等人很快率领所部开展了相应的作战行动。
1937 年 9 月上旬,周恩来、彭德怀就八路军入晋后的作战等问题与阎锡山举行会谈。 当时,国
民党第二战区准备实施平型关战役 ,阎锡山于战前拟定的作战计划是,以晋绥军 6 个军的兵力在
②
平型关、繁峙等地布置口袋阵,由八路军共同参与防守。 周恩来同意这一计划,但同时指出八路军
将以运动战和游击战配合其作战。 彭德怀进一步提出,“以友军坚守平型关正面,八路军一一五师
隐蔽集结于敌前进道路的侧面,从敌侧后夹击进攻平型关之敌”。 对于周恩来和彭德怀的上述主
张,阎锡山表示同意。 ③ 由周恩来和彭德怀的主张不难看出,中共前线领导人和国民党第二战区议
定的八路军作战原则包括:不参加正面阵地战,但允诺进行侧面的运动战,并要求实施发动群众的
游击战。
根据会谈结果,国民党第二战区对八路军的作战任务规定如下:“第十八集团军到达后,应进
出灵丘、蔚县附近,威胁敌之侧背,以使进攻之敌不敢孤军深入。 在敌我决战时期,该军应向敌侧背
实行猛扑,以期我军确获战捷。” 9 月 13 日,国民党第二战区调整部署,电令八路军“由沙河以东
④
地区,向灵丘方面急进”。 ⑤
9 月 14 日,一一五师师长林彪致电朱德等并转毛泽东,报告他已将三四三旅和师直属部队集
结于大营镇,准备待日军进攻平型关时相机攻击日军侧后方。 ⑥ 9 月 16 日,毛泽东复电林彪:“我
军应坚持既定方针,用游击战配合友军作战。 此方针在京与蒋何决定,周彭又在晋与阎当面决定,
① 《朱德军事活动纪事(1886—1976)》,第 377—378 页。 一二〇师下辖张宗逊三五八旅和陈伯钧三五九旅(欠七一八团);
一一五师下辖陈光三四三旅和徐海东三四四旅。
② 平型关战役,指 1937 年 9 月下旬国民党第二战区在晋东北组织实施的一系列对日作战的统称,包括八路军一一五师于 9
月 25 日取得的平型关大捷。
③ 《彭德怀传》编写组编:《彭德怀传》,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101 页。
④ 《第二战区平型关会战纪要及经过》(1937 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防部史政局及战史编纂委员会档案,七八七 /
7276,第 4 页。 八路军于 1937 年 9 月 11 日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但习惯仍称八路军,本文一般用此称呼。
⑤ 《抗日战史·太原会战》(1),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82 年编印,第 25 页。
⑥ 王振合:《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方针的制定及其在华北的贯彻》,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编:《党史研究资料》 第 4
集,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629 页。
5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