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 - 日本1941
P. 17

范。

                  在德川幕府统治下,经过相对平静的两个半世纪后,日本被迫摒弃自我封闭——闭关锁国限制了日本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中国在19世纪中
               叶的衰落意味着,它无法再成为日本的缓冲带,日本不得不独自面对西方列强。同样令人担忧的是,沙皇俄国似乎渴望向日本和中国北方扩
               张。

                  作为列强游戏中的绝对新手,日本不得不迅速学习游戏规则。而日本之所以能快速掌握游戏规则,正是归功于一群有才华和远见的年轻
               人,这群人缔造了现代日本。20世纪初,日本作为一个亚洲国家令人惊叹地在西方帝国主义精英俱乐部中占据一席之地,不过日本从未真正完
               全融入该俱乐部。西奥多·罗斯福的评论(或者说一种恭维)可以解释其中原因,他将日本称为“荣誉白种人”。日本常常陷入不自信与多疑的状
               态,既感到自己高人一等,却又孤立无助。
                  日本的敏感有时不过是妄想症般的过度反应。但有些时候,日本的确有充分理由认为自己受到怠慢,甚至排挤。1868年建立的日本明治政
               权在最初几十年一直致力于通过外交努力废除之前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美国的条约直到1911年才失效。这些通过舰炮外交强
               加于日本的条约剥夺了日本的商业与法律主权,迫使日本在多个港口开放对外贸易,实施固定的低关税,并使在日居住的外国人拥有治外法
               权。
                  甚至是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胜利也因西方的介入黯然失色。这场中日两国在1894年至1895年因朝鲜而爆发的战争最终以《马关条约》
               的签署而终结。条约将福尔摩沙岛(今中国台湾)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由于辽东半岛的大连和亚瑟港(中国旅顺)作为中国东北门户的战
               略位置,辽东半岛成为各大国(尤其是毗邻的俄国和日本)竞相争夺的目标。《马关条约》公之于众后,俄国、法国和德国(在英美两国的默
               认下)成功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即所谓的“三国干涉还辽”。这就是国际政治中的残酷现实。三年后,俄国在这个垂涎已久的半岛获得租赁
               权。
                  日本并未就此止步,它继续坚定地追求受人尊重的国际地位、更大范围的领土扩张以及更强大的军队。1904年至1905年,日本与俄国开战
               并获得胜利,其帝国主义美梦终于成真,日本赢得了其他国家的喝彩,尤其是英美两国。朝鲜由此成为日本的附属国,并在1910年被完全吞
               并。日本还获得俄国此前在“满洲”南部的铁路和矿产权利。日本从俄罗斯帝国手中收回辽东半岛的租赁权,获得萨哈林岛(库页岛)南部土
               地,萨哈林岛位于日本北方,长期生活着日本原著民阿伊努人。不过,中国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大问题。
                  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后,中国改革派人士惊叹于日本的快速崛起,他们纷纷涌向日本,学习西方科学与政治思想。日本人利用西方科学与政
               治思想维护国家独立,许多中国人对此颇为推崇,其中就包括孙中山,他将日本视为现代化的成功典范。一些日本人也对孙中山的事业予以支
               持,例如利用自身财富资助孙中山民族主义运动的日本影业大亨梅屋庄吉(Umeya  Shokichi),他与其他资助孙中山的日本人都认为,一个更
               加强大的中国有利于整个亚洲未来的发展。
                  近卫的父亲近卫笃磨公爵(Prince  Konoe  Atsumaro)主张建立强有力的中日联盟。在他担任参议员期间,他于1898年帮助建立了一个名
               为“同种文字协会”(the Same Character Society)的文化组织。该组织成员认为,中日两国应该互相帮助,因为中国人和日本人在人种上属于近
               亲,并共用相同的文字体系。该组织最著名的项目是在上海建立了一家学院,毕业生后来纷纷成为日本研究中国政治、外交、新闻和经济领域
               的专家。

                  尽管在各个民间层面存在加强中日关系的努力,但在国家层面,日本处理对华关系时始终坚持强硬的帝国主义方式。清王朝1912年的土崩
               瓦解引发中国国内外势力的终极竞争,各方都想进一步控制这一幅员辽阔的国度,占有看似无穷无尽的资源。日本通过讨价还价、强迫、威
               胁,以及偶尔使用的武力和政治暗杀(最著名的例子是1928年日本关东军对军阀张作霖的暗杀)等手段获得了各种特权。

                  1915年,日本显露出对中国更大的野心。日本企图利用中华民国严重的国内危机,并趁欧洲爆发战争之机,向总统袁世凯提出了所谓
               的“二十一条”,此后不久袁世凯想要自我加冕为拿破仑式的皇帝。刚刚在山东击败德国的日本要求继承前者在该区域的特权,日本还要求将南
               满铁路区域的租借期延长至21世纪(这一日本从俄国手中获得的区域,其租期本应于1923年到期),以及任命日本人担任中国政府的顾问,这
               几条把中国几乎变成日本的傀儡政权。中国人对此进行抵制,日本只好作罢。最终,这段插曲演变为一场公关灾难。日本只是巩固了它已经拥
               有的权利,却激怒了作为中国“门户开放”政策守护者的美国。一些日本人认为,“门户开放”政策意味着美国否认自己的“门罗主义”,使美国得
               以介入日本的后院,阻挠日本在亚洲的领导地位。
                  当然,日本的要求激怒了中国。日本对中国山东的领土主张获得巴黎和会支持,以奖励日本在对德战争中加入正义的一方,这进一步激起
               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这种强度大、范围广的民族主义情绪最终在1919年反日反帝国主义的“五四运动”中达到顶点。结果,日本对中国的利益
               关切变得尽人皆知(在美国的调停下,日本最终在1922年的华盛顿海军会议上同意将山东归还中国。这在日本民族主义者眼中是一次耻辱的让
               步)。大体上的外交事件就是这些。

                  一切皆因石原莞尔大佐策划的“满洲事变”(九一八事变)而改变。1931年9月18日,驻扎在日本租借铁路区以保护该国在中国东北南部利益
               的关东军士兵炸毁铁路路轨,并宣称是中国抗日人士所为。日军以此为借口对当地中国军队发动了全面袭击,并在接下来的5个月内占领了整
               个东北地区。

                  性格古怪但充满号召力的军官石原莞尔几年前曾提出了一个终极战争理论。他在日本占领中国东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让他成为日本为中日
               间的战争以及最后的太平洋战争进行军备建设的关键人物(尽管石原本人并不赞成中日战争)。石原一直将东西方之间爆发大规模冲突视为历
               史的必然,认为这种冲突最有可能发生在日本与美国之间,但也可能是日本与苏联之间。这种美化日本英雄主义命运的花言巧语将影响到许多
               陆军和海军中的普通战略规划人员。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