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 - 日本1941
P. 14
刚开始,近卫因忙于国内事务而无暇顾及发生在国外的小规模冲突。他同时还忙着为一些极端民族主义军官请求赦免,这些军官因前一年
发动军事政变并险些取得成功而面临军事法庭的审判。近卫的这些努力不仅反映了他对极右翼势力的支持程度,也显示出尽管多次出访海外,
但他对外部世界仍一无所知。现在,中国的形势需要他的关注。
充满个人魅力的石原莞尔(Ishiwara Kanji)曾在1931年策划日本入侵“满洲”,他认为应当避免与中国发生武装冲突,因为更大的敌人苏联
潜伏在北方。然而,一些东京和驻扎在中国的官员认为,日本正在错失给蒋介石致命一击的天赐良机,苏联国内正因斯大林的大清洗而陷入混
乱,假如日本试图扩大在中国的势力范围,苏联也不太可能干预。最终,认为日本还未准备好在中国发动全面战争的观点占了上风,与中国的
休战协定也于7月11日夜晚达成。如同前一年许多类似的小冲突一样,中日双方的此次对抗似乎也被控制在地区冲突的级别。
然而,就在休战协定签署的同一天,近卫以保护冲突地区的日本国民为由,推动了一项向中国华北地区增兵的计划。这一计划暴露了近卫
迫切希望收买军中强硬派的意图,强硬派向来对避免战争的安抚政策感到不满。增兵计划很容易被视为战争动员,近卫文麿传递给中国的信号
是,尽管双方达成停战,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将撤出中国,也不意味着日本怀有扩张目标。
近卫主动在东京展开魅力攻势,为他的中国政策争取支持。7月11日晚间,他在官邸召集议员、金融界和媒体人士,宣布其增兵计划,并
号召他们以国家紧急状态为名进行全国动员。第二天的报纸将向中国华北增兵的目的称为“为了充分让(中国人)感到后悔”,而中日两国签署
休战协定的新闻要么被搁置角落,要么干脆被忽略。
近卫努力在外人眼中表现出很强硬,包括对蒋介石、政府同僚、参谋本部以及本国民众,他积极将国家上下团结在一起,他深知个人名望
是其最大的武器。他并不希望(也可能没有料到)将与中国爆发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他认为仅仅通过虚张声势和强硬表态就足以加强日本的
地位。他时常通过“日本放送协会”(NHK)发表讲话(近卫于1936年起担任NHK总裁,一直到他1945年12月自杀身亡)。套用当时一位敏锐的
评论家的话说:“当战争打响后,他指挥日本破釜沉舟、孤注一掷。”
这一休战协定到7月20日蒋介石正式批准时已名存实亡。随着战争范围和强度的升级(日本轰炸了南京、上海、杭州及中国其他主要城
市),近卫却责怪其他人,尤其是军中好战分子,而这些人既无名也不曾露面。1937年夏天,他对日本陆军中校池田纯久(Ikeda Sumihisa)
说,冲突是“年轻的陆军军官发动的”。池田纯久曾因对中日战争持反对意见而从中国被调回,他对此回应说:
公爵先生,恐怕不是军队,而是首相您本人发动了这场战争……看看现在报纸上都在说些什么吧,尽管您的政府之前采取避免事态升级的
政策(在您通过言行鼓励那些渴望战争的军官,并赋予他们权力后),战争的爆发一点也不让人感到奇怪。
近卫继续采用自相矛盾的政策来实现政治调解,他只想避免国内起冲突。1938年1月,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已经沦陷,随之发生大规模杀
戮、抢掠和强奸,近卫此时错误地认为战争胜利在望,并发表了他政治生涯中最傲慢、最强硬的一次讲话。不过,与强硬的措辞相比,近卫尖
细的嗓音却阴柔得让人不安。近卫指责“(国民党的)侵略行径让日本帝国忍无可忍”,日本不会与蒋介石接触。大日本帝国“别无选择,只有诉
诸武力,让(蒋介石政权)付出代价”。但这一傲慢的声明是毫无道理的。
日本的暴行以及1937年8月以后对中国多个地区的轰炸不仅缺乏人道,也是自取灭亡。他们没有迫使中国求和,反而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抗
日的决心,同时加强了外界对日本的负面评价。德国轰炸西班牙城镇格尔尼卡及随后的相互指责仍让西方记忆犹新。中国战场正成为泥潭,接
连胜利使日本得以占领特定的“点”(城市)和“线”(铁路和交通干线)。但国民党部队撤得越远,日本人占领并驻守这些“点”和“线”的难度也
就越大。日本人力资源有限,对地形的熟悉程度也有限。蒋介石的临时盟友中国共产党从北方抗日根据地对日作战,他们迅速消失,让日本占
领城镇和村庄,但日本人离开后又再度出现(国民党希望共产党进行抵抗和战斗。共产党人在战时保存实力的做法将有助于他们日后战胜国民
党)。
近卫不知该如何结束这场冲突,结果他的对华政策前后矛盾,带来灾难性后果。他一方面同意向中国增兵,主动增加军费预算,签署法律
在国内进行更密集的战争动员;另一方面他仍寻求与蒋介石直接接触,通过谈判结束战争。但每当有和平的希望时,近卫要么满足军队强硬派
的期望,要么犹豫不决,或直接做出错误判断。例如,1937年12月初,日本即将攻陷南京时,蒋介石通过德国驻中国大使转达愿与日本进行谈
判的意愿,而近卫拒绝了中国的主动示好。
很显然,外交事务从来都不是近卫的强项,但他极其擅长让其身边的人觉得他们获得了聆听与关注。他独有、招牌式的伶俐口齿使他能有
效应对各种政治派别,并在日本政治最动荡的年代游刃有余地拓展自己的政治生涯,或许这正是他们家族存活下来的原因。但这一特质的缺陷
也显而易见。近卫曾谈道:“我既没有明显的敌人,也没有明显的盟友。一个人即使有5个敌人,他也能在政治上依靠5个真正的盟友。但(我
所拥有的)10个盟友,却可能随时变成10个敌人。”
近卫的这种孤立感很可能源于他复杂的成长历程。他是父亲第一次婚姻中唯一的孩子,母亲在他出生仅一周后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很快再
娶,第二任妻子是近卫母亲的妹妹,此后两人育有数个孩子。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同父异母这么简单。近卫的父亲41岁去世后,近卫或许
是这个古老家族最尊贵但绝非最富有的成员。12岁的近卫继承了家族的宅邸,以及他父亲生前政治活动所欠下的巨额债务。年幼的公爵感觉遭
到了遗弃,终日郁郁寡欢。在同为藤原家族后裔的西园寺公望侯爵(Marquis Saionji Kinmochi)(后来获封公爵)的帮助下,近卫家族才免于
捉襟见肘的尴尬。
近卫读大学时第一次见到西园寺,但两人并没有立刻熟络起来。年轻的近卫公爵那时深受马克思主义哲学影响,他对西园寺坚持称他
为“阁下”感到不快。事实上,两人有许多的共同点。外表上,两人都身形修长,无论是身着昂贵的西装还是不菲的和服,都显得得体、好看。
更为重要的是,两人都兼具头脑与野心,相对于两人的家庭背景,这一点很难得。近卫大学毕业步入政坛后,两人越发紧密。西园寺很乐见拥
有这样一个聪明的门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