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7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117

第七章  在华犹太人的离去和来华犹太难民社团的结束               105



                    1937年“七 · 七”事变标志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八 · 一三”事
                    变后日军占领上海,租界成为孤岛,使上海的内外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塞法迪

                    犹商在沪利益也遭受重大损失。据上海英国商会1938年10月的统计,英商在
                    一年左右时间里已损失约500 ~ 600万英镑,英国在华投资价值的下降要超过
                              10
                    1.2亿英镑。 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即是在沪塞法迪犹商集团的损失。面对这一困
                    境,塞法迪犹商集团开始从上海撤出。如沙逊集团便大量抛售各附属企业和
                    投资关系公司的股票,并出售了部分房地产,估计共抽走资金1 000万美元以

                        11
                    上。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占上海租界,不久又占领香
                    港,使沪港塞法迪犹商财团遭受了其发展史上最为沉重的一次打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塞法迪犹商曾一度大量购进日本留下来的产业
                    和物资,冀图在上海等地东山再起,但很快就停止了这一计划,并再次开始撤

                    退。主要原因是 : 其一,战时英、美已与中国政府签约,放弃在华租界、治外
                    法权及一切特权,因此英籍犹商不再享有战前的种种有利因素。连维克多 · 沙
                    逊也承认 :“在中国开展大规模业务的日子已成过去……今后外国人只能从旁

                                                                 12
                    协助……企业要由中国人而不是外国人来经营了。” 其二,战后不久中国便爆
                    发了内战,国内形势动荡,经济状况急剧恶化,此后国民党政府将要倒台,一

                    个新中国将要出现的形势已日趋明朗,这就使作为英商财团一部分的塞法迪犹
                    商财团在中国再图进取的可能性化为乌有。

                        1946年后塞法迪犹商财团开始将财产转移出上海,将业务重点转向香港。
                    沙逊集团便将原设在上海的各直属公司全部迁往香港,资本额亦改以港币计
                    算,上海只设立分支机构,尽量压缩上海的业务。作为沙逊集团之核心企业,

                    新沙逊洋行总部也迁往巴哈马群岛的拿骚,同时开始有计划地出售房地产和股
                    票,逐步抽走资金。在伊利 · 嘉道理去世后由其长子劳伦斯 · 嘉道理(Lawrence

                    Kadoorie)执掌大权的嘉道理集团也收缩上海的业务,将经营中心转移到香
                    港。进入1948年,塞法迪犹商集团开始全面大撤退,将所有在上海的动产和



                    10  费里德曼(I.S. Friedman): 《英中关系,1931—1939》(British Relations with China,1931—1939),纽约,
                       1940年,第219—220页。
                    11  张仲礼、陈曾年著 : 《沙逊集团在旧中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3页。
                    12  中央社1945年9月21日印度孟买电。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