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8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338

32 6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 (1933—1945):
                     史述、理论与模式


              人便提出了这一申请。虽然战争期间这些申请没有正式办理,但是苏联领事馆
              给每一位申请人发了一张证明,证明他们已经向苏联申请了国籍,苏联政府将

              考虑给予申请人苏联国籍,实际上把这些犹太人置于苏联的保护之下。由于当
              时苏日之间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日本当局对这些在苏联保护之下的犹太

              人便不能采取任何不利行动。
                  需要指出, 由于受到中国革命和苏联的影响,天津犹太人中也有一些十分
              活跃的左翼人士。其中一些人直接参加了中国抗日斗争和中国革命。如伊斯雷

              尔 · 爱泼斯坦,在天津生活期间受到“一二 · 九”运动的影响,与“红色记者”
              埃德迦 · 斯诺结识, 开始同情并支持中国革命。“七 · 七事变”后不久,他与斯

              诺一起帮助周恩来夫人邓颖超避居天津,又安排她离津赴上海。                            65
                  上海 到20世纪30年代中,上海俄犹人数已达5 000人,远远超过了千

              人左右的塞法迪英籍犹太人。大多数俄国犹太人初到上海时一贫如洗,只能借
              钱做些小本经营,但通过艰苦拼搏,逐渐成为上海滩上的中产阶级,其职业构
              成多为商人和专业技术人员,也有不少文化人。俄国犹太人与重视英国身份的

              塞法迪犹太人不同,他们并不把俄国视为自己的祖国,也不想返回俄国,而是
              愿在中国长期居留下去。他们努力适应中国文化,与中国人友好交往。他们中

              的一些人学会说中国话,乃至上海话,还有一些人与中国人通婚。在上海的俄
              国犹太人虽然不如塞法迪犹太人那样富有,但人数众多,社团意识强,活动能

              力也强,因而逐渐成为上海犹太人中最为积极而活跃的中坚力量。
                  到20世纪40年代初,上海的塞法迪犹太人、俄国犹太人及来自纳粹统治
              下欧洲的犹太难民总共已超过3万人,形成了远东最大的犹太社团。这个繁荣

              的社团拥有自己的宗教公会,犹太会堂、学校、医院、俱乐部、公墓、商会、
              出版物,活跃的政治团体(特别是锡安主义组织),以及一支小型的武装团

              队——上海万国商团犹太分队。“珍珠港事变”后塞法迪犹太人因敌侨之身份
              被日本占领军当局拘禁,但俄裔犹太人得益于《苏日中立条约》而依然可以自
              由活动。与哈尔滨、天津犹太社团以阿斯肯那齐文化为主导,而香港犹太社团

              以塞法迪犹太文化为主导不同,上海犹太社团形成了塞法迪文化、俄国犹太文



              65  参见爱泼斯坦: 《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