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5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335

第十八章  来华犹太难民特点之三 :            32 3
                                                犹太难民的避难地有一个先期到达的实力雄厚的犹太社团


                    量,这在后面还要详述。
                        同时,在20世纪头20年里,由于俄国革命和内战,也有俄国犹太人经中

                    国北方来到香港。到30年代,由于日本军队入侵中国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
                    爆发,中国内地陷入战乱之中,又有一些俄国犹太人离开内地来到香港。虽然

                    塞法迪犹太人仍然在香港犹太社团内占支配地位,但俄国犹太人的来到改变
                    了香港犹太社团的塞法迪单一性,使之逐渐具有塞法迪 — 阿斯肯那齐双重性,
                    变得更加多彩。香港犹太会堂虽然是按照塞法迪传统建造的,但其宗教仪式却

                    越来越按照阿斯肯那齐方式进行。原因在于塞法迪犹太人都是英国公民,不少
                    人进入了港英中上流社会,因而对参加宗教活动并不积极。相反,俄国犹太人

                    均属无国籍难民或移民,更注重保持自己的宗教和传统,积极参加社团的宗教
                    活动,因而使香港犹太社团的宗教仪式逐步转向阿斯肯那齐传统。不过,塞法

                    迪犹太人经济实力比阿斯肯那齐犹太人雄厚,因而在资助社团的宗教文化活动
                    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

                        三、 欧洲犹太难民来到之时的哈津沪港犹太社团


                        哈尔滨 从20世纪20年代末起,哈尔滨乃至整个东北犹太社团的社会和

                    经济生活遭到了一系列外部冲击,开始逐渐由盛转衰。首先,围绕中东铁路
                    的管理权争夺和由此引发的中苏冲突,影响了犹太社团的经济发展。1917年

                   “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其发表的第一次对华宣言中就宣布愿意
                    将中东铁路无偿移交中国。但是,当时的北洋政府在帝国主义的唆使下不承认
                    苏联,反而继续与旧俄当局的残余打交道,使中东铁路仍然被沙俄残余分子

                    控制。直到1924年,在中苏之间先后签订了《中苏协定》和《奉苏协定》后,
                    中东铁路才开始由中苏共管。1929年张学良与苏联爆发冲突的“中东铁路事
                    件”发生后,中苏共管铁路协定终止。1935年,苏联单方面将中东铁路以1.7

                                             56
                    亿日元转让给伪“满洲国”, 中东铁路管理权最终落入了日本当局控制的伪
                   “满洲国”政府手中。中东铁路管理模式的这种演变,大大增加了日本人和中

                    国人在东北地区的经济实力,使依靠中东铁路的发展而繁荣的犹太企业,乃至



                    56  史丁: 《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第80页。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