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0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330

318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 (1933—1945):
                     史述、理论与模式


                                 42
                                                                43
              3 850册的图书馆等。 该会会长为A · 雅诺维奇(1938)。 沈阳犹太人也没有
              建犹太会堂,这是我们没有将其列为“社团”的主要原因。
                  虽然最早定居青岛的犹太人来自德国,但这个犹太人聚居地是随着1917

              年俄国革命后大批俄国犹太人的来到而发展起来的。根据1939年底的统计,
                                                                               44
              青岛有犹太居民220人,其中无国籍者(主要为俄国犹太人)达173人。 随
              着纳粹反犹恶浪的升级,有65名说德语的中欧犹太难民在1940年来到青岛,
                                             45
              使犹太社团的德国色彩有所增强。 青岛犹太人在20世纪20年代就建立起了
              青岛犹太人会(也称“青岛犹太联合会”),下设犹太会馆、俱乐部、临时会
                                                                         46
              堂、拉比住宅等,会长G.E.蔡伯尔曼,副会长弗 · 米 · 托瓦宾斯基。 青岛犹太
              人主要经营舞厅、饭店、酒吧、理发店、医院诊所、西服店、乐器店等,面向
              各国船上人员和前来避暑的阔佬,一度生意十分兴隆。起初,青岛犹太家庭

              的不少子女都在青岛德国学校就学,但到1938年后,犹太学生都被赶出该校,
              纳粹的反犹政策居然扩展到了中国的这块德国人聚居地。                         47
                  前已提及,北京的犹太人主要是外交官和学者,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苏

              联首任驻华大使卡拉汗(Lev Karakhan),燕京大学教授,德籍犹太人罗文
              达(Rudolf Loewenthal),协和医院解剖系主任,德国犹太人魏登瑞(Franz

              Weidenrich)等。日本方面1940年对北京的犹太人作过调查,得出的结果是北
                                  48
              京共有犹太人120名。 由于一些外交官和学者不愿披露自己的犹太出身,且
              他们的工作地点变化频繁,这一数字必定是极不完整的。与前述各地不同,北
              京的犹太人各有自己的职业,并没有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社会组织,也没有
              会堂,因此不但算不上社团,连聚居地也算不上。

                  综上所述,在中国北方,随着俄国犹太人来华潮流而兴起并发展的主要


              42  前引房建昌、李薇文“近代辽宁犹太人述论”第87—88页。
              43  前引房建昌文“近代中国犹太教会堂及祈祷所考”第84页。
              44  房建昌“内蒙古、辽宁、北京、天津及青岛犹太人史1911—1949”,送交“犹太人在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
                 论文打印稿,1997年9月,德国圣 · 奥古斯丁,第16页。
              45  马查特(W.Matzat): 《青岛德国学校简史1924—1946》(Short Chronicle of the German School in Tsingtao
                 1924—1946),波恩, 2001年, 作者自行印制。
              46  前引房建昌文“近代中国犹太教会堂及祈祷所考”第87页。
              47  前引马查特《青岛德国学校简史1924—1946》。
              48  前引房建昌文“内蒙古、辽宁、北京、天津及青岛犹太人史1911—1949”第10页。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