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3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343

第十八章  来华犹太难民特点之三 :            331
                                                犹太难民的避难地有一个先期到达的实力雄厚的犹太社团


                    12月,出席第3届远东犹太社团代表大会的大连犹太社团代表,无国籍商人考
                    涅尔称,1939年夏天,犹太商人比尔布莱耶尔在大连发起建立犹太难民儿童

                    收容所,收容了来自上海的贫穷难民儿童50人,其中男孩34人,女孩16人,
                    经费则由哈尔滨犹太社团和大连犹太社团共同资助。                       77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总部在美国的“美犹联合分配委员会”
                    被迫停止向处于敌国日本控制下的上海汇款。此时,经济并不宽裕的俄国犹太
                    人则利用日、苏两国处于非战状态、自己拥有“中立国”侨民身份的有利条

                    件,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对难民同胞的救助工作中。俄国犹太人成立的“援助
                                                                                      78
                    东欧犹太难民委员会” 赡养了至少600 ~ 700名赤贫的中东欧犹太难民儿童 。
                    先期抵沪的德、奥犹太难民组成的“厨房基金会”(Kitchen Fund)也发起了一
                    个“监护职责运动”(Patenschaft)来筹款,每宗“肩负职责”的捐助款每月
                                                        79
                    50 ~ 100元储备券,共争取到了900多宗 。


                        综上所述,在20世纪30年代,与欧陆各国犹太社团普遍处于自身难保的

                    境况、而拉美许多国家还没有犹太社团相比,中国已经有了一个具有百年历史
                    的成熟的犹太社团,这与英、美两国的犹太社团相似。虽然英、美两个犹太社

                    团要比中国犹太社团人数多得多,实力更为强大,但反犹主义暗流和经济萧条
                    却使他们难以促使政府向欧洲犹太难民打开大门。这种情况在当时的中国基本

                    不存在,因此中国犹太社团可以放手接纳、救助来华的欧洲受难同胞,这是犹
                    太避难“中国模式”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77  房建昌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各地犹太人概貌”,《近代史研究》1997年6期。
                    78  前引克兰茨勒著《上海犹太难民社区》第302页。
                    79  前引潘光、王健著《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上海犹太人》第59页。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