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5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55

第三章  上海的欧洲犹太难民社区             43



                    墓。圣葬社很受难民们的欢迎,入社者人数高达1 800人以上。
                       “妇女联盟”创办于1940年,由格特鲁德 · 沃尔夫领导,成员最多时达

                    1 000多人。联盟主要负责照顾老弱病残难民,烹制特殊的安息日和节日伙食。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联盟的大半资金是由鲁本 · D · 亚伯拉罕夫人提供。

                        此外,中欧犹太难民于1942年8月成立了互助组织“厨房基金会委员
                    会”,后来简称“厨房基金会”。基金会由一些经济境况较好的犹太难民组成,
                    旨在筹措资金,采取“监护职责”的方法,帮助救济最贫困的犹太难民。中欧

                    犹太难民还成立了犹太领唱者协会,难民中的锡安主义者还成立了诸如“西奥
                    多 · 赫茨尔”锡安主义总会等组织(见本章附录二)。


                        四、 欧洲犹太难民中的左翼人士


                        在犹太难民中有不少左翼人士,有的是德国共产党等左翼政党的成员,
                    其中一些人形成了一个小组。据该小组核心人物岗特 · 诺贝尔(Gunter Nobel)
                    介绍,他1933年加入德国共产党,纳粹上台后,大批德共党员被投入监狱和

                    集中营,他也于1937年被捕。此后,他和夫人基尼亚 · 诺贝尔历经千难万险,
                    终于逃离德国,来到了避难地上海。在此前后,不少德国共产党人和左翼分子

                    也逃离纳粹魔掌来到了上海,他认识的就有上百人。
                        逐渐适应了上海的环境后,一些互相比较熟悉的德共党员和左翼人士

                    开始经常聚会,在一起学习马克思、列宁等人的著作并交流信息,逐步形成
                    了一个反纳粹地下小组。小组的成员有二三十人,都是犹太难民。小组虽然
                    具有强烈的反纳粹立场,但没能与德国的反纳粹地下组织和中国共产党建立
                    直接联系,也难以开展反对德日法西斯的抵抗活动,主要是组织学习和交流

                    信息。

                        不过,小组的某些成员自行与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关系。如
                    小组的创建人汉斯 · 希伯(Hans Shippe)是著名记者,德国共产党党员,后来
                    直接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于1941年11月牺牲在山东的抗日战

                    场。中国人民为他建立了纪念碑,碑文上铭刻着“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
                    抗击日寇血染沂蒙”这几个大字。小组的领导人之一瓦尔特 · 祖列克(Walter

                    Czollek)也通过参加中国革命的奥地利医生罗生特(Jacob Rosenfeld)与中国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