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7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77

第四章  来到中国其他城市的犹太难民             65



                    赫尔穆特 · 斯特恩是德国犹太难民,后来成为柏林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家。他
                    在回忆录《弦裂》中详细描述了自己经上海流亡哈尔滨的经历。                            2
                        当年在哈尔滨避难的犹太难民鲁滨孙(W. Z. Rubinsohn)回忆道 :“ 1939

                    年,正是这座城市接受了当时逃难来华的我们。当时大约有150人从德国逃亡

                    到这里——一个对我们来说,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的城市。对于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哈尔滨成了我们的‘新家’,从此便一直在这里居住
                           3
                    生活。” 根据这一亲历者的回忆,如果1939年哈尔滨已有欧洲犹太难民150人,
                    那么到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个数字估计要上升到200 ~ 250人。
                        大连的犹太社团在哈尔滨犹太中央机构的领导下,充分利用自己特殊的

                    地理位置,将大连变为来自上海的犹太难民走进东北的入口。《以色列信使报》
                    的一则报道显示,1939年1月乘意大利邮船到达上海的一批犹太难民中,有20
                                                                                   4
                    人准备前往大连,共有近300名移民从大连港口当局获得了定居许可。 1939
                    年12月,出席第3届远东犹太社团代表大会的大连犹太社团代表,无国籍商人
                    考涅尔称,1939年夏天,犹太商人比尔布莱耶尔在大连发起建立犹太难民儿

                    童收容所,收容了来自上海的贫穷的难民儿童50人,其中男孩34人,女孩16
                    人,经费则由哈尔滨犹太社团和大连犹太社团共同资助。                         5

                        美国学者赫尔曼 · 迪克在《远东的移居者和定居者》一书中也提到在大连
                    的欧洲犹太难民。他指出 :“1938—1939年,不少中欧犹太难民因在上海谋生

                    不易,不经允许乘船来到大连,要求获得‘满洲国’护照。1941年,大连犹
                    太人共259人,其中无国籍143人,苏联64人、德国5人、拉脱维亚3人、波
                                                   6
                    兰12人、立陶宛20人、捷克3人。” 从这一统计可看出,在1941年,来自德国
                    及德国占领或即将占领的拉脱维亚、波兰、立陶宛、捷克的犹太人肯定是难
                    民,无国籍犹太人中大多数也是难民,还有一些人则是获得了苏联国籍的犹太


                    2  赫尔穆特 · 斯特恩着,李士勋译: 《弦裂——柏林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家斯特恩回忆录》,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31,35—38页。
                    3  摘自编者对鲁滨孙的采访记录。
                    4  《以色列信使报》 ,1939年1月20日。
                    5  房建昌:“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各地犹太人概貌”,《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6期。
                    6  赫尔曼 · 迪克(Dicker, Herman)著: 《远东的流浪者和定居者,犹太人生活在中国和日本的一个世纪》
                      (Wanderers and Settlers in the Far East: A Century of Jewish Life in China and Japan),纽约,1962年版,
                       第53页。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