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5 - \2023年3-4月
P. 125
2023 年第 2 期
前奉七月二十五日怀来递发谕旨,当即转电各驻使。 顷接驻德吕使篠电称,遵庚电婉告外
部,顷复称,德须知两宫现在权力及驻跸处,权力果不旁落,方可与所派之人议事。 ……德力劝
中国不必待开议,先将仇视洋人之事一律停止,则和局易商,于中国最有利益云等语。 查刷次
并未接晤,鸿即日遵旨航海北上,请代奏。 鸿章,巧。 ①
电奏与奏折相较,体例相对简洁,仅申述事实,少了繁复的礼节性饰文,并多以“请代奏”“祈代
奏”等收尾,这又与电奏的呈递方式相关。 内外奏折系交由奏事处上达天听,奏折发下军机阅看、
③
录副之前,枢臣无从经手。 ② 电奏则一洗旧例,在由总署电局译出后,径交军机“进呈御览” ,其中
总署执行了“代奏”之责。 据光绪《钦定大清会典》,总署定制“遇有紧要公事应奏闻者,准由电线经
达本衙门代奏” ,因此庚子前大吏电奏均以“寄译署”为名。 然则“西巡”途中,担当收发电报重任
④
的已非总署,而是地方电报局,故各地电奏多径以“致行在军机处” “递行在军机处” 为题,“请代
奏”遂指请军机处代奏。
电文经由上海发至西安,端方获取后,再驿递山西行在,由军机处以“照录某某来电”的形式上
呈两宫,这便是端方协助传电的方式。 当然,除应急的电奏,李鸿章也偶有奏折具呈。 奏折必须严
格合式且以纸本封交,而驿递又缓不济急,于是便出现李鸿章先将奏折要旨电传端方,端方收电后
再按奏折的体例为其“代缮”,再递至行在的情形。 如李鸿章八月初九日致端方电中的“刻有万紧
折片三件、清单一件,请速代缮,费神校对,即用印花六百里加紧驿递行在” ,八月二十一日与刘坤
⑤
一、张之洞、袁世凯等人的会奏“由护理陕西抚臣端方缮折驰奏” ,均是端方的“代缮”。 行在联络
⑥
京师,旨意亦先由端方自陕递沪,继而入京。 概言之,以西安为核心的陕西电报线路实为上海之
“西翼”,承担了行在与京师间讯息的电报、驿递互转之责。
在“西翼”之外,尚有保定这一“北翼”。 由前文可知,自五月起保定便成为外界联络京师的重
要周转地,此时因京沪间电报线路中断,两城间的电信仍须经该地转递,荣禄奏折中“护理直隶总
督廷雍交阅盛宣怀自上海来电”等语,可见其端倪。 ⑦ 至于自沪递京的流程,李鸿章于八月十七日
自上海致电在保定的荣禄,有所披露:“此电系由德州专送保定,交孙道钟祥译缮,沿途探投。” 可
⑧
⑨
知沪电须先拍发至德州,继而驿递保定,再专差递京。 据那桐日记的记录,“昆相送来廷寄二道” ,
可推知专差抵京后,先将文件交与昆冈,再由昆冈宣示其他留京官员。 质言之,这一时期京师的对
外联络,恢复到庚子西行前电报、驿递并举的形式,行在与京师间大体呈现出以上海为电报通讯枢
纽,并以西安、保定为陆路差递之两翼的通讯格局。
① 《寄端护陕抚飞递行在军机处》(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十八日午刻),顾廷龙、戴逸编:《李鸿章全集》第 27 册,第 290 页。
② 庄吉发:《清朝奏折制度》,故宫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144—148 页。
③ 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 6 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1 年版,第 385 页。
④ 昆冈等修:《钦定大清会典(光绪朝)》第 99 卷,转引自李文杰《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1861—1911)》,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 2017 年版,第 75—76 页。
⑤ 《寄端护陕抚飞递行在军机处》(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初九日),顾廷龙、戴逸编:《李鸿章全集》第 27 册,第 252 页。
⑥ 《寄护陕抚端并转江督刘楚督张东抚袁》 ( 光绪二十六年八月二十一日),顾廷龙、戴逸编:《 李鸿章全集》 第 27 册,
第 304 页。
⑦ 《留京大学士荣禄等奏报饬兵驻扎获鹿及定州等处防堵洋兵以遏入晋西窜之路片》(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八日),中国
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庚子事变清宫档案汇编》第 2 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830 页。
⑧ 《李鸿章寄荣中堂电》(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十七日),盛宣怀:《愚斋存稿》 第 2 册第 41 卷,台北,文海出版社 1975 年影印
本,第 947 页。
⑨ 《那桐日记》上册,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廿七日,第 354 页。
1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