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抗日战争研究》2020第三期
P. 19
赵诺 / 中共晋冀豫一地委的自我批评会
运动”的自下而上的内在冲动。 只是未来“ 思想运动” 的具体形式和震撼程度可能超出了他们的
预期。
从某种程度上看,中共在批评与自我批评问题上突出的是方法,是到底如何让它扎实、平稳的
落地。 概括起来,无论是晋冀豫一地委的自我批评会,还是其他不同范围内的“ 批评会” “ 检讨会”
“小组会”,其实常常在处理几组关系问题:
首先,是“批评”与“自我批评” 之间的关系问题。 自我批评无疑是其中的重心。 批评被看作
“引子” ① ,“是为着启发自我批评”,“ 是以批评的手段,达自我批评的目的”。 ② 但在实践层面,决
定自我批评会强度的变量更多来自相互的批评。 只不过自我批评终究是个体化的心灵之旅,即便
干部个体期待“外在化”的力量能对自己的进步形成促动,但他人“不是自己,更不能代替自己” ③ ,
始终只能是旅途中的同伴。 其间之界限,不是常态化的自我批评会能够突破的。 而对“ 方法” 的反
复强调,理论上讲是在试图平衡这两者的关系,却很可能令这种不平衡趋势愈发凸显。 但我们分明
看到,中国共产党人对自我净化、自我改造的追求也几乎是无止境的,显露着困厄环境中强大的政
治勇气和政治自信,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性与战斗性的体现。
第二,是原则性与具体性的关系问题。 我们一方面看到中共强调“批评必须有原则性,不能专
谈细小事情” ④ ,晋冀豫一地委自我批评会的各种言论的理论味越来越浓,各种“ 主义” 越来越多,
对思想根源的挖掘也越来越深;但与会者的核心立意仍是直面周遭的困惑、龃龉、挫败,“ 大帽子”
之下一般均会列举具体事实,不会脱离现实,穷追思想。 这是保证批评与自我批评加压加速却不脱
出轨道的关键。
第三,是民主与集中之间的关系问题。 一个稳定、健康的自我批评会无疑为发挥党内民主提供
关键平台。 我们一定要注意到这种持续性、规范性的提升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令干部更能“ 心安理
得”,让干部们卸去了一些包袱,在处理干部群体间矛盾、权责分配等问题上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
总的来说,这也是中共在批评与自我批评方面长期着力的方向。 因此,晋冀豫一地委自我批评会紧
张、热烈却又保留着同志间的关爱,形成一种良性的政治互动,是一种富有活力的党内民主生活形
式。 当然,从长远看,在一地委几位干部之间、地委与军分区之间、区党委与地委之间、干部个体与
党组织之间,根本诉求还是一元化,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目标终究是为了统一思想。 正如毛泽东所
言,“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齐”。 ⑤ 这可以说是“ 团结—批评—团结”
的另一重含义。
〔作者赵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与国际传播协
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高莹莹)
① 《谢觉哉日记》,1944 年 9 月 12 日,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683 页。
② 《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中共中央党校毛泽东思想研究室编写组编:《 思想政治工作文献选编》,中共中央党校
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44 页。
③ 《谢觉哉日记》,1944 年 9 月 12 日,第 683—684 页。
④ 师鲁:《关于批评方法问题的研究》,《解放日报》,1942 年 4 月 11 日,第 2 版。
⑤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方针》 (1945 年 4 月 21 日),李忠杰、李明华主编:《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
全国代表大会档案文献选编》,第 139 页。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