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 - 《抗日战争研究》2020第四期
P. 14

抗日战争研究                   2020 年第 4 期


    意识形态上分析,又可以从修辞学上将之分类为喜剧、悲剧、浪漫剧或反讽剧。 易言之,历史书写的
    写作受制于语言的内在结构。 怀特将之细化为上述四种,指出这四种形式,也即情节,是史家写作
    时有意或无意地埋入其叙述结构中的。 从他的行文来看,他想强调更多的是后者,也即叙述中的这
    一情节设置,是不以人(写者本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 怀特认为,这一深藏在历史著作之内的语言
    结构,才是历史意识的深层结构,远比分析史家思想背后的意识形态( 保守主义、激进主义和自由
    主义等)更为重要。 总之,怀特深受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对文学、艺术领域的新
    发展十分关注,其兴趣并不以史学为限。 他早年便比较注意福柯等人的论著,是最早将福柯的学说

    介绍到英文学界的人士之一。                     ①
          怀特《元史学》是一本学术著作,发表之后史学界的书评毁誉参半,加上内容对大多数史家而
    言,颇为生疏,所以在出版之后的近 20 年里,没有引起太多重视。 但到了上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
    初,情形有了明显的转变。 福柯、罗兰·巴特、德里达等人的后结构主义的论著,开始为人所熟知和
    重视。 于是史学界,抑或史学思想界,亦开始重视历史书写中的语言结构问题。 1989 年荷兰的史
    学思想家弗兰克·安可斯密特(Frank Ankersmit)在《历史与理论》 ( History and Theory) 杂志上发表
    了《历史学与后现代主义》一文,借用怀特等人的论著,提出当代史学界必须直面后现代主义的挑
    战。 安可斯密特的文章内容颇为丰富,无法在此详述,我只想讨论他所做的三个观察。 第一是他在
    文章起始指出,一个多世纪以来职业史学的发展,已经造成史学界“ 产品过剩”,让人目不暇接,做
    任何研究都必须花大量的时间首先消化已有的成果;第二,由于上述现象的出现,当代史家治史与
    19 世纪的前辈有了明显的不同———史家著史并不以抑或无法以全面重建过去为其目的,而是希望
    能提出耳目一新的观点,引发同行和后人进一步的探究。 安可斯密特指出,观点新颖、富有争议的
    著作才能成为经典的历史著作,而那种穷尽史料,企图对所处理的课题做一完整、圆满结论的研究,
    则往往让人觉得淡而无味,望而却步、叹为观止。 由此,安可斯密特自己也总结出一个大胆的观点,
    那就是“内容是风格的衍生物”(content is a derivative of style),也即是说,一本史书的高明之处与
    其说是由于内容精湛,毋宁说是因其写作风格大胆创新、独具一格。                                               ②
          中国有句旧诗:语不惊人死不休。 怀特和安可斯密特的观点、立场及其表述,让许多史学从业
    者觉得无法接受,至今仍然大致如此。 但毋庸讳言的是,可能也正因为他们的“ 胆大妄言”,才让人
    逐渐感觉到,历史论著的写作本身,也即历史论文如何“写出来” 的问题,或许还真是一个问题。 理
    查德·范恩(Richard Vann) 是美国史学理论杂志《 历史与理论》 的资深编辑,也堪称怀特的“ 伯
    乐”,当年邀请后者写了《历史学的重负》这样的文章。 他在 1998 年发表了《海登·怀特的影响》 一
    文,其中指出怀特的影响,虽然在其出版《元史学》之后的 20 多年中,并不主要在历史学界,却遍及
    了几乎所有的其他人文、社会学科。 范恩最后的结论是,如果历史学者在做完了研究、建立了观点

    之后,将其论著“写出来”仍然会成为一个问题,那么“我们需要感谢怀特”。                                                   ③

                                          三、 今天的史学论文怎么写?


          走笔至此,本文似乎需要正面讨论一下历史论文“写出来” 并且如何写得好这样的问题了。 本



        ①   Hayden White, Metahistory: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 (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3),特别是其导论。 另见王晴佳《历史等于历史学:海登·怀特》,收入王晴佳、张旭鹏主著《 当代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
    人物、派别、焦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年版,第 21—40 页。
        ②   F   R   Ankersmit, “Historiography and Postmodernism,” History and Theory, 28:2 (May 1989), pp   137 - 153   引语见 p   144。
        ③   Richard Vann, “The Reception of Hayden White,” History and Theory, 37:2 (May 1998), pp   143 - 161,引文见 p   161。
      1 6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