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6 - 《近代史研究》2020第六期
P. 86

姜 涛/再造党军: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与青年军


          舆论中获得赞许。只不过,鼓励在校学生从军时,再造党军的一面被刻意隐去。10月25日,蒋在
          致各高等学校校方的电文中①,专门强调学生从军对发扬学生爱国情怀,提高军队素质的重大意
          义,而刻意隐去“再造党军”的私心。②蒋介石这一有所保留的电文正好迎合了多数高校当局对知

          识青年从军意义的解读。在得知国府将要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后,竺可桢便在日记中强调,“各
          大学应做抗战工作,故不但志愿从军固应从军,即留校者亦应学习与军事有关之科目,以备异日向
          前后〔方〕作军事工作”。③西南联大校务常务委员会教授对从军运动的反应,也有类似之处:郑天

          挺提出,可借从军运动的宣传势头,请美国军官训练全体学生;周炳琳认为“不如全体师生从军,先
          以政府需要之人数送去,其余留校训练,并谓要办即办”;而吴有训则强调要更加积极,“敌来应即
          往前线”。④当然,常务委员会内也有担忧学生从军后有强迫入党之事,希望“将新军正名为知识青

          年国防军,重申军队属于国家之义,明示无强迫入党之说,军中如有政训,亦惟教以明耻复仇保国家
          卫民族之大义”o担忧强迫知识青年入党的背面,实则是对从军青年真正能成为一名现代化军人,
          为国报效沙场的期待。因此,除该项建议外,西南联大校方还提议“新军教练亦宜多用盟军将领”,

          思考与建议方向仍从纯军事的角度着力。⑤西南联大从军运动初期,学生多存观望,联大教授纷纷
          从爱国、抗敌的角度讲演鼓舞学生,最终共有184名学生报名登记,超额完成从军任务。⑥由此可
          见,大学校方因未真正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对蒋介石在当时主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个人思考与动

          机的把握仍有距离。
              从军运动在高层决策时,可能出于保密或者减少反对阻力的原因,蒋介石并未将其设想全盘托
          出。即便到各地各层级的动员阶段,也只有在细细观察下,才能隐约感受到从军动员展开过程中与

          再造新党军的勾连。当运动进入收尾工作,青年远征军次第组建起来时,各项眉目才逐渐清晰。青
          年军成立不久,蒋介石在青年军干部面前强调道:“现在是第二期革命开始的时候,要完成这个历

          史使命,非另行组织新军不可……我当年办黄埔,以第一期500人作基干,打倒了北洋军阀和许多
          反动势力”,“今天以青年军10万之众……在我的指挥下一定能够肩负起第二期革命的任务。何
          患日寇不灭冲华民族不能复兴” o®此番讲话,宜接将青年军与新军划等号,将青年军的创设比作
          黄埔军校的诞生,表明了再造新势力的运动目的。

              从青年军的训练与培养中更能看出蒋的此番用心。不可否认,入伍的知识青年在青年军中接
          受了相当的军事训练。从军知识青年由青年军编练总监部负责军事训练(罗卓英⑧任总监),蒋介



             ①  《蒋中正电各大学校长阐明鼓励学生响应知识青年从军运动》(1944年10月25日),台北,“国史馆”藏,国民政府档案,
         001/054500/0002o
             ②  从有限的资料中观察,各地中学生从军人数较多,校方与各从军委员会动员阻力也小,而大学生群体则较为复杂,抵触者
          并不少。这与中学生、大学生群体在信息获取渠道、受外在因素彩响大小、以及成熟度上的差异密切相关。军统在内部报告中承
          认,"除中等学校已略有表现,差强人意外,其中等以上之各校,虽有学校当局之倡导,社会舆论之鼓吹,但至今平淡无闻”,"如隔岸
          观火,不闻不问”。《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真相)(1944年),《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战时动员》下,第910页。
             ③  《竺可桢日记》,1944年10月31 EJ ,竺可桢著,樊洪业主编:《竺可桢全集》第9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
         213 页。
             ④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下册,1944年11月15日,中华书局2018年版,第954—955页。
             ⑤  《张伯苓等电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建议知识青年从军意见五点》(1944年11月2日),台北,"国史馆”藏,国民政府档案,
         001/054500/0002o
             ⑥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下册,1944年11月15日,第954—955页。
             ⑦  王柔德:《青年军干部训练情况的回忆》,《文史资料存稿选编•军事派系》下,第855页。
             ⑧  罗卓英为陈诚嫡系,十八军军长兼东南干部训练团教育长。有人认为,陈诚想借由罗卓英将青年军掌握到手,“以东南干
          训团的底子,在重庆大坪成立了军委会干部训练团,陈诚兼副团长,并成立编练总监部,罗卓英任编练总监兼干训团的教育长”。
          汪正本:《军事委员会干部训练团与青年军的一鳞半爪》,《文史资料存稿选编•军事派系》下,第845页。
                                                                                                            83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