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1 - 《近代史研究》2020第六期
P. 91

•专题论文•







                         抗战时期中国对德意传教士的


                                   控制政策与地方实践,







                                                       杨卫华








                    内容提要 抗战爆发,中国与德意关系恶化,如何管控在华七八百名德意传教士成为问
                   题。中国朝野特别是地方军政当局,担心其充当日本间谍,导致通敌嫌疑案频发,德意抗
                   议不断。为军事考量,地方军政当局多倾向强硬。但宣战前国民政府为避免外交纠纷,把

                   德意推向日本,对其秘密监视,未采取强硬措施。这为宣战后控制政策的出台提供了铺
                   垫,国民政府为顾及国际惯例和中梵(蒂冈)关系,除出台不同于普通敌侨的差别化政策,
                   还一步步使原本宽大中相对强硬的政策渐趋温和。而在政策走向实践后,各省执行宽严
                   不一,教会中外神职又以中梵建交等为由频繁插手地方事务,同时也受各地战争态势、地

                   方教会生态等各种因素的制约。这种多元博弈的格局导致中央政策在地方实践中走样变
                   形,呈现较大的省级差异,彰显出地方实践的复杂性。
                   关键词传教士 间谍国民政府中德关系 中意关系天主教会
                   作者简介杨卫华,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抗战爆发后,中国与德意关系恶化,最终走向宣战,如何管控七八百名在华德意传教士成为问
          题。他们的命运如何?国民政府如何处理?许多研究都提到战时德意传教士的控制问题,但因核

          心资料的缺乏,真正深入的研究并不多。①德意传教士的管控虽不是战时中国最核心的问题,但其
          贯穿抗战始终,影响到中国与德意及罗马教廷的外交关系,也成为中央、地方军政当局和中外神职
          等多方频繁博弈的焦点,是战时中国政治外交复杂性的一个缩影。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

          合战时国内外形势,在多元互动框架下,尝试探讨三个问题:间谍忧虑背后的语境、影响及中外抗
          争;中央控制政策的形成及其变化逻辑;中央控制政策的实践情况,即以中外、宗教和政治、中央与
          地方的互动和博弈切入,将中央政策的地方实践特别是其中的张力和地方实践的复杂性呈现出来。





              *诚挚感谢两位匿名评审专家、编辑部同仁和友人杨甦的指正和建设性意见!
             ① 陈方中的《于斌枢机传》(台北,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91页)简单提到于斌在战时德意传教士保护上的作用;陈聪铭
          的《中梵外交史——两岸与教廷关系(1912—1978)》(台北,光启文化事业2016年版,第178—180页),简略讨论了德意传教士问
          题在中梵建交谈判中扮演的角色。
           88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