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9 - 《近代史研究》2021第三期
P. 69

孙会修 / “发表力”的养成:中国共产党早期留苏学生的谈话训练

          办鼓动员短期训练班”。             ①  十月革命后,为赢得普通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和支持,联共中央派口头
          宣传员到“偏僻的地方”传播革命思想。                      ②  列宁要求莫斯科所有党员在工人中“ 大力开展” 口头宣
          传工作,多与群众沟通交流,不要“陷在文牍工作里面”。                               ③  正是由于口头宣传员在革命进程中发挥
          了重要作用,1919 年召开的联共八大要求党员应养成口头宣传动员的工作习惯。                                            ④
               在东大和中大,俄国革命史均是核心课程。 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留苏学生的认识中,俄国革命的

          过去即是中国革命之未来,列宁的指示就是信条,他们重视谈话训练便不难理解了。
               此外,留学生在莫斯科的体验与观察也在时刻提醒他们要锻炼发表力,这主要源于:其一,苏俄
          革命领袖和学校教员卓越演说能力的示范。 十月革命后,政治集会和演讲在苏俄极为兴盛,留苏学
          生得以近距离领略革命领袖演讲时的风采。 1922 年 9 月,彭述之等人到彼得格勒参观,富有革命
          理想主义精神的著名女革命家科伦泰在市党委欢迎晚会上致欢迎词,“每一个参加晚会的人,都屏
          住呼吸静听她的发言”。 尽管认识到“ 欢迎词只不过是一种形式”,但在场者“ 几乎都被她制服
          了”。  ⑤  五卅运动爆发后,联共中央邀请 20 多名留苏学生到克里姆林宫受训,准备回国参加革命。
          陈碧兰对现场几位革命领袖的演说才能印象极深:加米涅夫“ 是一位很好的演说家,口齿清爽,声
          带洪亮而有节奏”;布哈林的演说“使人感到镇静、明朗而有条理”;拉狄克讲话的动员性最强,当他
          对学生们训话时,那“充满着活力的姿态,抑扬顿挫的语调”,以及精彩的内容,使听众的精神“都兴
          奋起来了”。      ⑥
               拉狄克后来担任中大首任校长,学生对他演说才能的体会更为直观、细致。 拉狄克性格“热情
          奔放”,博学多才,能讲七八种语言,是个“令人倾倒的才华横溢的学者”,有“大演说家” 之誉。                                                   ⑦  拉
          狄克在中大讲授的《中国革命运动史》是最有吸引力的一门课,每次总是座无虚席,“连东方大学的
          中国同学也都来听”。            ⑧  他“讲课生动有趣,言辞幽默,表情丰富,能紧紧抓住听众,课堂里会不时发
          出哄堂大笑”。        ⑨  拉狄克革命经历颇为传奇,在联共党内威望甚高。 他平时举止懒散,不修边幅,戴
          着高度近视镜,“嘴里老叼着一个烟斗”,待人却极为热情诚恳,深藏不露中散发着独特的革命家气

                                                                                                               
                                                                                                               
          质,颇合青年人对革命家之想象,“关于他的事迹迅速在中国学生中传遍,他成了大家的偶像”。                                                          
                                                                                             
                                                                                             
          蒋经国非常崇拜拉狄克,曾“模仿拉狄克登台讲演,惟妙惟肖,颇能逗人发笑”。                                                 他在一次晚会中
                                                                      
                                                                      
          化装成拉狄克,并讲了一段课,以假乱真,学生竟未发觉。                                  
               其二,共产国际尽量创造条件,让中国共产党留学生感受演讲文化的魅力。 在校内,共产国际
             ①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六次代表大会》(1917 年 7 月 26 日—8 月 3 日),《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
          会决议汇编》第 1 分册,第 489 页。
             ②   《对派往地方的鼓动员的讲话》(1918 年 1 月 23 日),《列宁全集》第 33 卷,人民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332 页。
             ③   《在莫斯科党委会议上关于组织同情者小组的两次讲话》(1918 年 8 月 16 日),《列宁全集》第 35 卷,人民出版社 2017 年
          版,第 46 页。
             ④   《俄共(布)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1919 年 12 月 2—4 日),《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 第 1
          分册,第 602 页。
             ⑤   《彭述之回忆录》上,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2016 年版,第 280 页。
             ⑥   陈碧兰:《早期中共与托派———我的革命生涯回忆》,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2010 年版,第 176—177 页。
             ⑦   盛岳:《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中国革命》,第 43—44 页。
             ⑧   韦永成:《谈往事———留俄琐记》,《六十年来中国留俄学生之风霜踔厉》,第 161 页。
             ⑨   史唐:《我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回忆》,《百年潮》2005 年第 2 期,第 32 页。
               
               
                 盛岳:《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中国革命》,第 43—44 页。
                 萧赞育:《赴俄留学及归国后经历纪略》,《六十年来中国留俄学生之风霜踔厉》,第 331 页。
               
               
               
               
                 黄秀珍(王辨):《我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的前前后后》,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山东省中共党史学会编:《 山东党史
          资料文库》第 5 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185 页。
                                                                                                            6 5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