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7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77
张 生 / 接待与政治:李顿调查团的中国关内之行
9 月 6 日指示,采取一切措施避免冲突,北大营哨兵甚至只配备木制假枪。 事变发生时,王以哲向
荣臻请示。 荣表示:不要采取行动,平静如常,“大家的责任就是睡觉”,如果抵抗,杀了哪怕一个日
军,你也要负责。 所以当晚北大营没有任何抵抗。 接下来几天,中国民间慈善互助组织红卍字会从
北大营带出约 170 名轻重伤员,计 149 人被杀。 王以哲告诉李顿,当晚并无任何中国士兵在营外,
中方如真想挑起事端,完全可以摧毁桥梁隧道,同时进攻日本车站;当晚的爆炸更可能是日军进攻
的信号。 至于日方提供给调查团的爆炸现场有两个已死中国人的照片,王以哲提醒说,日本可能用
北大营死去的中国士兵拍照。 ①
但接下来的会谈,风格大变,充满争执。 6 月 19 日,汪精卫、宋子文、罗文干、顾维钧在北平与
调查团进行第一次会谈,李顿突然抛出在东北实行“自治”的问题,而且将热河省裹挟其中。 汪立
即声明,东北包括辽吉黑三省,不包括热河。 李顿表示理解中方的意见,但固执己见,说调查团的东
北之行得到强烈的印象:来谈话的人士,不喜欢日本和“满洲国”当局,但希望与中国其他地方的纷
扰隔绝开来;他们抱怨日本的行动,但也不想回到先前的管理体制之下;调查团收到很多来信,刚刚
翻译完毕,内中不少人表示愿意在中国领土完整和统一治下实行自治。 ② 中立的第三方人士,也表
达了类似的看法。 汪、罗等人没有正面回应李顿的理由,反复强调热河、绥远、察哈尔作为内蒙古地
区与东三省行政体制的不同。
关于抵制日货问题,汪精卫说抵制日货是出于对日本侵略自然的怨恨,因为日本要求承认伪
满,这场运动扩大了。 因为英货也曾屡遭抵制,李顿对此颇为敏感,他尖锐地挑明,抵制日货运动在
中国各地有强有弱,其原因有四,其中国民党党务机器的组织是重要因素,组织强的地方比较激烈,
反之则不然。 汪反唇相讥,称有个因素李顿并未提到:比如在天津,日军就站在边上,商民不敢抵
制! 李顿不甘示弱,说汪的解释不适用于山东。 罗文干则打圆场说,山东济南 1927 年、1928 年两
度遭到日本占领。 宋子文岔开话题说,教育是最重要因素,像广东没有遭到日本入侵,但抵制日货
运动非常强劲。
李顿又说到,日本代表在日内瓦强调东北“土匪”问题,因此要出兵“进剿”。 汪解释了土匪和
义勇军的区别,比如土匪从事抢劫等刑事犯罪。 李顿不客气地表示,汪的解释是理论性的,实际上
很难区分,他们都没有生活来源,要依赖地方为生。 ③
6 月 20 日的会谈一上来就聚焦停火问题。 汪精卫表示,按照国联决议,日军须撤退到铁路区
域内,“满洲国”也不能作为谈判的一方。 李顿表示,现实地说,日军眼下不可能退至铁路区域,国
民政府应该讨论何种条件下开始谈判。 汪强硬表示,日本不兑现承诺,我们准备应对最坏的局面。
李顿说,根据国联 1931 年 9 月 30 日决议讨论停火已经不实际,1931 年 12 月日本已经作了保留,称
为了镇压东北的“土匪”将保留军队。 汪表示,如果确保领土完整,中国可以谈;停火,应该导向日
本撤军。 李顿称,停火期间,日军占领将持续,但绝非永久。 事关重大,中方代表团短暂休会后,由
顾维钧提出:南京政府代表团已经抵达北平,将和地方当局讨论日本持续侵略的情况下采取“积极
的步骤”有效加以抵抗;但如果国联调查团希望向日本提出减少日军和东北地区中国“非正规军”
① Conversation with Gen. Wang I. Cheh, former commander of the North Barracks, Mukden, at Hotel de Pekin, Peiping June 14,
1932. Second Conversation with Gen. Wang I. Cheh, in command of North Barracks on September 18, at Gran Hotel de Pékin, June 15,
1932. Pékin: Entrevues, Correspondence(1932),League of Nations and United Nations Archives, Geneva, S32.
② 李顿这里的说法不符合事实,来信内容参见张生《“新史学”的宗旨:中国各界致李顿调查团呈文初解》,《抗日战争研究》
2021 年第 2 期。
③ Conversation with members of Chinese Government at the Waichiapu, Peking, June 19,1932. Pékin: Entrevues, Correspondence
(1932),League of Nations and United Nations Archives, Geneva, S32.
7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