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0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80

2022 年第 3 期

                  驻安东的日本领事米泽给外务省发去只有一句话、却充满暗示的电报:“已向田中大使报告,李顿
                  热切希望能在日本河川里钓鱼。”               ①
                      九一八事变的主谋石原莞尔 1929 年在长春演讲“战争史大观”时曾提出:“欧洲战争是欧洲各
                  民族的决胜战,不应称为‘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洋文明的中心转移至美国。 接着而
                  来的决战战争是以美日为中心的战争且是真正的世界大战。” 为此,日军要能在陆上对抗苏联,在
                  海上对抗美国。 达成这一目标,“满洲国”是关键———“满洲国在东亚联盟防卫上的责务相当重大。
                  特别是对于苏联的侵略上,必须要有与在大陆日本军联合击溃苏联侵略的自信心。”                                      ②  在这一充满
                  邪恶想象力、图谋称霸世界的战略构想中,侵占中国东北、扶植傀儡国家成为事关日本成败的焦点。
                  如此宏大的战略能否实现,应该不是宴请接待所能决定的。 然而,虽有重光葵那样的见解,做好接
                  待还是日方的主流做法。 驻北平矢野参赞就提出:“当调查团来北平时,我认为届时应劳烦天津驻
                  屯军司令官、第二遣外舰队司令官、还有各参谋长以及天津、济南、青岛各总领事来北平,以招待宴、
                  晚宴的形式创造一个对各自管理事项进行亲自说明、回答的机会,应该是有益的。”                                     ③
                      日方不仅在接待中费尽心机,而且作为与中方的对比,日方认为自己的接待有效地维护了国联
                  调查团对日本的好感,有望在报告书中粉饰其侵略行动。 其外交密电乐观地表示:“国联调查团随
                  员佛兰(Jouvelet,ジュヴレー,作为克劳德的翻译出席调查团的会议)于二十九日向日本方面随员
                  透露,预备报告书大体上与日本方面的主张一致。 克劳德将军每逢调查团不注意细节及有人发表
                  对日本不利言论之时,即发表反对意见,使会议向有利于日本的方向发展。 李顿保持了较为公平的
                  态度。 希尼(Schnee,シュネー) 和马柯迪二人均注重细节且顾全大局。 麦考益整体而言不反对
                  日本。”   ④
                      但是,让中日两国都意外的是,国联大会以 42 比 1(日本)通过李顿调查团报告书。 其中,在九
                  一八事变关键问题上的判定对日本明显不利:关于日军九一八当夜借口铁路被炸进攻北大营、占领
                  沈阳,报告书称,“日军在是夜所采之军事行动,不能认为合法之自卫手段”;关于伪满的合法性问
                  题,报告书称,“一般中国人对‘满洲国政府’均不赞成,此所谓‘满洲国政府’者在当地中国人心目
                  中直是日人之工具而已”;关于东北,报告书复称,“东三省之为中国东三省,直与其大部分移民所
                  自来之邻省河北、山东无异”。            ⑤  甚至之前颇为调查团所批评的张学良,也获得了客观的评价:“虽
                  然,东省行政在一九三一年九月事变以前,无论有若何弊病,但在若干地方,未尝不努力改良行政,




                     ①  「米沢領事から斎藤外務大臣まで」(1932 年 6 月 30 日)、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 B02030448400(第 381
                  画像目から)、満洲事変(支那兵ノ満鉄柳条溝爆破ニ因ル日、支軍衝突関係) / 善後措置関係/ 国際連盟支那調査員関係 第四巻
                  (外務省外交史料館)。 被日本寄予厚望的李顿,回到欧洲后披露了自己对日军的真实想法,他在巴黎和平协会演讲称,日本“海陆
                  军组织,则与中古时期无异,日本海陆军之完善,固为事实,其参谋本部之思想与普鲁士在一八七〇及一九一四年之参谋本部见地
                  相同……日本参谋本部以为可以与日内瓦及莫斯科相对抗,但此决非和平途径”。 《李顿痛论日阀落伍,组织与中古时期无异,参
                  部见地与普参同》,《中央日报》,1933 年 2 月 22 日,第 2 版。
                     ②  石原莞尔著,郭介懿译:《最终战争论·战争史大观》第 2 部,新北,广场出版 2013 年版,第 57、58、59 页。 1938 年和 1940
                  年,石原莞尔分别在“新京”(今长春)和京都对此说进行修订。
                     ③  「矢野参事官から芳澤外務大臣まで」(1932 年 3 月 22 日)、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 B02030443200(第 37
                  画像目から)、満洲事変(支那兵ノ満鉄柳条溝爆破ニ因ル日、支軍衝突関係) / 善後措置関係/ 国際連盟支那調査員関係 第二巻
                  (外務省外交史料館)。
                     ④  「森島総領事代理から芳澤外務大臣まで」 (1932 年 4 月 30 日)、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 B02030445800
                  (第 99 画像目から)満洲事変(支那兵ノ満鉄柳条溝爆破ニ因ル日、支軍衝突関係) / 善後措置関係/ 国際連盟支那調査員関係 第
                  三巻(外務省外交史料館)。
                     ⑤  《国际联盟调查团报告书》(中文版),张生等编:《国际联盟调查团报告书》,第 361、403、422 页。
                   8 2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