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3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73
张 生 / 接待与政治:李顿调查团的中国关内之行
加拨”,令其将车辆开浦口备用。 ①
北平当局的准备,比之南京,有过之而无不及。 调查团南京之行接近尾声时,北平筹备工作基
本停当。 为调查团准备卧室 23 间、客厅 7 间、会议室 1 间,日本代表 14 间,中国代表 40 间。 茶役
46 人,由“北平外交部档案保管处雇用”,内中 22 人穿燕尾服,其余穿蓝布长衫。 车夫一律穿制服。
指定怀仁堂、居仁堂和迎宾馆三处为宴会、茶会地点。 车站欢迎人员预定 1100 人,维持秩序的军警
不在其内。 预备调查团下车时由北平市长周大文率女生献花,调查团 5 名成员各由 2 人至 3 人陪
同。 除第一天和第五天的晚宴外,预计 7 天的游览地点和午宴、晚宴均早早安排。 ②
1932 年 4 月 9 日下午 6 时 15 分,李顿一行专车抵达北平。 千余人到站迎接,“乐声大作”,张
学良登车与调查团寒暄,随即相偕下车。 张返回顺承王府,五委员由顾维钧陪同前往北京饭店休
息。 路过街道,“军警皆举枪为礼”。 ③ 10 日上午,调查团拜会张学良,下午张学良回拜,当晚张学
良、顾维钧、周大文的太太们在迎宾馆为调查团举行茶会,除各界领袖外,另请德国大使陶德曼、美
国巴克新、比利时代办甲瑞尔等“共四百余人”。 ④ 11 日晚,张学良在怀仁堂宴请调查团,席间提出
其三点原则性认识:第一,“东三省向来为中国之一部,已有悠久之历史……四万万中国人民向来
视东三省为中国之一部,与河北山东无异”;第二,“中国现在正处于改革期中,政治上经济上社会
上皆发生种种变化,正与十九世纪时德、义、日本之革新无异”;第三,“中日纠纷之真正原因,由于
日本嫉视中国社会经济之进步,与政治渐趋统一,日本历来思将东三省攫为己有,而其主要政策为
铁路政策”。 他特地引用希尼的书,表示“真理与正义,终不能隐蔽”。 ⑤
由于日军、伪满阻挠顾维钧赴东北,调查团在北京迁延至 4 月 19 日。 4 月 20 日至 6 月 4 日,调
查团赴东北各地实地调查,6 月 5 日再次回到北平。 6 月 26 日,调查团经朝鲜赴东京,7 月 4 日到
达东京,与各方接洽至 7 月 15 日。 7 月 20 日调查团第三次抵达北平,起草报告书。
三次北平之行,调查团聚焦于厘清九一八事变真相和中日矛盾之所在,因此与张学良、荣臻、王
以哲相关人等进行了多次会谈。 同时,接待各方求见人士,收到了来自中国关内外民众关于九一八
事变真相、伪满“建国”是否出于民众“自愿”、日本侵略野心和危害的大量信函和电文。 而汪精卫、
宋子文、罗文干等唯恐没有清楚表达中方意见,亦到北平与调查团做二度长谈。 就双方谈及的内容
而言,调查团的北平之行远比前此的行程重要。
张学良是东北军政核心,调查团高度重视,事先准备了 4 页纸的问题清单。 ⑥ 与张学良的第一
次会谈开始于 4 月 12 日下午,李顿首先提到日方认为其管制失效,土匪横行。 张学良认为自己治
下匪患的程度和规模都下降了,并引用德国人的文章为证。 李顿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铁路问题上。
他挑明,高纪毅代表东北当局与日方进行了旷日持久的铁路谈判,铁路问题分四个部分:根据中日
条约建设新铁路的问题;平行铁路问题;中日铁路竞争问题;正式合约取代临时合约的问题。 讨论
① 《欢迎国联调查团,省市府派定负责专员,津变损失统计已译成英文,该团到津即送交以备参考,北宁路专车已备妥极为
整洁》,天津《大公报》,1932 年 3 月 24 日,第 7 版。
② 《欢迎调查团莅平,各界招待程序已拟定》,天津《大公报》,1932 年 3 月 29 日,第 4 版。
③ 《调查团昨过津抵平,在津虽仅小勾留获得不少资料,旅平绝谢绝酬应准备实际工作,拟十五六日出关,返平后赴日》,天
津《大公报》,1932 年 4 月 10 日,第 3 版。
④ 《伪国拒顾问题,李顿表示严重态度,调查团资格不准任何人疑难,如伪国拒顾入境全团均不赴东,调查团五委员昨日晤
张学良》,《中央日报》,1932 年 4 月 11 日,第 2 版。 当时大多数西方国家使馆尚在北平,未迁至南京。
⑤ 《日本侵略东北真相,张学良报告调查团,东三省为中国之一部不能分离,日本攫夺东省乃嫉视发展结果》,《中央日报》,
1932 年 4 月 12 日,第 2 版。
⑥ Questions to be put to Marshal Chang Hsueh-liang, April 12,1932,Pékin: Entrevues, Correspondence(1932),League of Nations
and United Nations Archives, Geneva, S32.
7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