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2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五期
P. 122

2022 年第 5 期


                               学校的选址,指出尽管已与雅礼协会有所协商,但校址问题仍希望得到中国方面的进一步建议。
                                   在中美两国均有广阔人脉的墨贤里在 1921 年初拟定了一封公函,计划将其与《中国工科学校
                               方案书》一起寄给中美两国可能对工科学校计划有兴趣的贤达人士。 墨贤里在信中写道:“委员会
                               全体成员一致同意,当前需要采取的第一步是探明是否有可能在中国获得足够的经济资助,以建立
                               并运作一所高标准的工科学校。” “在中国”这个词语下方特别加了下划线以示强调,清晰地表明
                                                            ①
                               了委员会最关切的是在中国筹资的问题。 此外,有关项目的可行性、选址、中美合作方式等方面,委
                               员会也希望收信人能提供建议。 稍后,这封信和备忘录在 2 月底被寄给了十几位中美贤达,包括美
                               国驻华公使查尔斯·克兰(Charles R. Crane)、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山西省长阎锡山、海
                               关总税务司安格联(Francis A. Aglen)、广州政府外交部长兼财政部长伍廷芳、上海通商交涉使陈

                               贻范、上海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 ( Francis L. H. Pott)、 北洋政府政治顾问福开森 ( John C.
                               Ferguson)、前内阁总理唐绍仪、驻美公使施肇基、广州政府前外交次长王正廷。
                                   委员会在推进工科大学计划过程中,从一开始就很重视跟当时就读于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
                               院的中国留学生合作。 中国留学生们得知计划之后非常振奋和热情,两校中国学生会分别举行会

                               议商讨,并各选出两名代表,在 3 月份正式组建了联合学生委员会协助推进计划。                                  ②  4 月 8 日,留学
                               生联合委员会提出了多项建议,主要包括:首先,任命一个在中国的本地委员会,以便跟美国委员会
                               对接,并落实在中国的具体实施工作。 留学生们建议委员会成员为:王正廷、实业家张謇、交通部路
                               政司司长王景春、上海总商会会长聂云台、前教育部次长袁希涛以及哈佛大学校友、中国基督教青
                               年会总干事余日章。 其次,提供了一份 24 人的大名单,供进一步寻求支持或资助,其中包括黎元
                               洪、叶恭绰、范源濂等政府高官和穆藕初等工商界领袖,也有郭秉文、张伯苓等大学校长和教育界人
                               士,还有哈佛和麻省理工的数位杰出校友。 留学生委员会还建议,将学校设在上海为宜,一方面能
                               沟通工商界,另一方面可以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或圣约翰大学合作。                               ③  此外,留学生们还将公函和
                               计划书翻译为中文,以便在中国分发。 中国工科学校委员会采纳了留学生委员会的部分建议,给王
                               正廷等五人写信邀请他们在中国组建本地委员会,也给更多的中国要人寄出公函征求意见并寻求
                               支持。 工科学校委员会在 2 月和 5 月分两批发出征求意见信。 与此同时,委员会还着手跟有可能
                               为计划实施提供前期资助的一些美国工商业人士取得联系,试图募集 1 万美元的启动资金,其中最
                               初联络的就是哈佛校友、摩根银行合伙人托马斯·拉蒙特(Thomas W. Lamont)。                           ④
                                   从 4 月到 7 月,委员会陆续收到了大部分咨询对象的回信。 就在中国建立工科学校的必要性
                               问题上,几乎所有的咨询人都给予了肯定的回应,认为当时中国非常需要高水平的工科教育,对哈
                               佛和麻省理工有意在中国筹建一所工科大学的计划也表达了赞许和期待。 在学校的选址问题上,
                               相当一部分人建议建在上海,几乎没有人支持在长沙建校,因为他们认为长沙太容易受到政治和军
                               事动荡的影响,而上海的局面则相对平稳,且与工商业和制造业的关联更为密切。 关于学校的组建
                               方式,不少人建议美方应与中国已有的大学合作。 作为在华举办工科大学计划的最初提出方,雅礼
                               协会热切地希望哈佛和麻省理工能在规划过程中就跟雅礼协会保持沟通与合作。                                     ⑤  燕京大学副校



                                  ①  Letter from Henry F. Merrill to Consultants, February 1921, HUA, UAI 10. 410. 10.
                                  ②  Letter from K. C. Li to Henry F. Merrill, March 14, 1921, HUA, UAI 10. 410. 10.
                                  ③  Letter from Joint Committee of Harvard and Tech Chinese Students to Henry F. Merrill, April 8, 1921, HUA, UAI 10. 410. 10.
                                  ④  Letter from Dugald C. Jackson to Henry F. Merrill, April 7, 1921, HUA, UAI 10. 410. 10. ; Letter from Henry F. Merrill to
                               Thomas W. Lamont, May 11, 1921, Baker Library Special Collection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Thomas W. Lamont Papers, Mss:783
                               1894 - 1948.
                                  ⑤  Letter from Frederick W. Williams to Henry F. Merrill, January 21, 1921, HUA, UAI 10. 410. 10.
                                1 2 4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