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7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五期
P. 117

刘  超  梁程宏 / 普通中学还是综合中学?

                               对综合中学制、“三三制”、“分科选科制”等新制度的尝试,更在于向本土与现实靠拢之新意识。 南
                               高师(东大)附中和北高师(北师大)附中为代表的中学改革先锋,以自身经验率先揭示了西方教育

                               模式的偏狭之处,使西方经验不再被奉为圭臬,也使自主探索本土教育模式成为可能。
                                   在近代中国相当长时期内,对国外“ 先进经验” 的迷信和不加分辨地效仿,已成为中国教育
                               实践中一种顽固情结,对中国的教育发展和思想变革产生了极为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历
                               史的吊诡却在于,看似“先进”的理念,未必总能带来理想的实效。 当时积极效仿号称“ 先进” 的
                               美式中学教育制度的综合中学模式,虽然一度声势浩大,不过数年却风流云散,实效不彰。 南高
                               师(东大)附中,日后亦改弦更张,基本回归到普通中学之常轨。 与高等教育领域不同,在中等教
                               育领域被时人普遍认为甚为“先进”的美国经验,在中国土壤上的实质性成效显然不如人意。 相
                               形之下,在综合中学改革浪潮中采取稳健策略的北高师附中,反而成就卓著。 该校校长林砺儒
                               直言:“惟当教育思潮汹涌之今日,海外新法日叩吾门而眩吾目,吾侪之运用既可自由,则思想尤
                               贵独立。 态度尤应审慎,庶不蔽于偏见而崇于偶像。”                        ①  如此卓识,在当时可谓空谷足音。 其在
                               时代大潮中的坚守不仅惠及了北高师(北师大) 附中自身,也为中国中等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
                               实践支撑。 事实上,经此抉择,经久不息的论争渐趋平伏,中国的中等教育发展模式也渐呈凝定
                               之势。 因此,这次抉择,在某种意义上初步奠定了此后近百年中国中等教育和学制体系的总体路
                               向和基本格局。
                                   在近代中国,各方有识之士、有力之士为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协调发展,可谓用心甚多,
                               他们的主要目的在于将职业教育提升至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但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本不
                               在学制与学校,而在于当时的社会生态、政治结构和产业结构,以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
                               观念,因此并不能“倒果为因”,也无法仅在教育系统内部得到解决。 正如教育家章益所言:办理职
                               业学校“要使事业和职教,比并进展,于是事业与人材的供求关系,才能适合”。                                  ②  江苏省教育会与
                               中华职业教育社骨干沈恩孚也指出:“无政治,则教育与实业犹网无纲而裘无领也;无实业,则政治
                               与教育犹鱼无水而牛羊无刍也;无教育,则政治与实业犹夜行无灯,涉大海渡沙漠而无指针也。 三

                               者循环,废其一而无以为国。”            ③  复杂的社会网络始终制约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同样如
                               此。 缺乏社会系统的有力支撑,职业教育是难以取得理想成效的。 国人在 20 世纪初极富激情、胆

                               识和想象力的艰辛探索和反复试错,已为此提供了鲜活的例证。

                                                                                                  (责任编辑: 杨宏)


















                                  ①  林砺儒:《发刊词》,《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一览》,第 3 页。
                                  ②  章益:《我国职业教育的出路》,《教育与职业》第 162 期,1935 年 2 月,第 96 页。
                                  ③  沈恩孚:《〈江苏教育总会文牍〉六编叙》,朱有瓛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教
                               育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76 页。
                                                                                                                   1 1 9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